楠木軒

心理健康課程要開設更要開好

由 時愛蘭 發佈於 健康

日前,有全國人大代表建議,由國家組織編寫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推動學校將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實處。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不能全靠課堂,但專業而系統的教學無疑是各項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根據《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我國平均每4名青少年中就可能有1人抑鬱,低齡化趨勢顯著。然而,仍有許多人沒走出認知誤區,認為所謂心理問題都是因為性格太敏感、心理問題可以“不治而愈”、治療心理疾病會被嘲笑等。青少年兒童正處於心智成長、三觀塑造最關鍵的時期,這些偏頗判斷往往讓他們得不到應有的引導和幫助。2021年《鄉村兒童心理健康調查報告》顯示,鄉村未成年人尤其是留守兒童呈現抑鬱、過度焦慮等心理問題的幾率更大,與他們的心理健康普遍缺乏來自家庭和老師的理解關注有較大關聯。

將心理健康問題作為嚴肅的課題認真對待,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定期測評預警、提供諮詢服務、家校協同干預等措施多管齊下。其中,教育處於源頭位置。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當包括但不限於生命教育、挫折教育、性教育等等,幫助學生認識自己,接納自己,與他人和社會建立聯繫,合理確立人生前行方向。每個人的成長經歷、性格特點都有所不同,心理學知識也具有一定專業性,其他專業老師未必能夠勝任,更不是脱離教材隨便講就能發揮效果的。

心理健康教育的課堂不僅要開設,而且要開好。早在2002年,教育部就印發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對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方法和實施保障作出初步規定,提出由學校開設心理健康選修課、心理諮詢室等要求。去年7月,教育部辦公廳又發佈了《關於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高校開設心理健康公共必修課,中小學校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校本課程。但正如代表所指出的,很多學校開設了心理健康課卻“形同虛設”。除了思想認識需要改變,客觀層面的癥結主要有二,一是師資儲備不足,二是課程設置粗糙。

目前,在師資方面,我國已經作出每所中小學至少配備1名專職心理健康教師、教師要定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培訓等要求。接下來,需要各地抓好落實,妥善解決心理健康教師薪資待遇和崗位編制等問題,並通過每年定期的心理測評檢驗教育教學效果。在此基礎上,需要進一步完善教材,讓授課教師有依據、可操作,從而提高課程質量。教材由國家統一組織編纂也好,由各地根據自身特色修訂也好,重點在於發揮效用讓學生充分吸收,內容應當體現出針對不同年級的差異性與連貫性,既要科學準確,又要簡明生動。

與此同時,不妨集思廣益創新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通過舉辦辯論會、編排情景劇、組織觀影、鼓勵學生和家長互動完成任務等方式開展教學,尤其要關注鄉村青少年兒童心理健康課程的合理配置。青少年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關乎個人成長與國家未來,相關討論值得社會給予更多關注。

(責任編輯:臧夢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