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父慈母”和“嚴母慈父”,哪種對娃成長更有利?答案超乎想象

有人説,孩子就是父母的影子,透過孩子的言行舉止,能窺探出父母平時的教育。

而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兩人往往是分工合作,一個“唱白臉”,一個“唱紅臉”,恩威並施,嚴慈相濟。由此就形成了“嚴父慈母”和“嚴母慈父”這兩種教育模式。究竟哪種對孩子更好呢?

“嚴父慈母”和“嚴母慈父”,哪種對娃成長更有利?答案超乎想象

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慈母多敗兒?嚴父出敗子?

以前大家總説“父愛如山,母愛如水”,父親在大家心中的形象,總是堅毅、嚴厲、不善言辭;而母親的形象多是温柔、包容、百般呵護。

聽起來似乎也合乎情理,可在實際生活中,也經常出現“慈母多敗兒、嚴父出敗子”的案例,這背後多半都是因為沒有把握住尺度。

“嚴父慈母”和“嚴母慈父”,哪種對娃成長更有利?答案超乎想象

為何“慈母多敗兒”?

教育專家認為,母親給予子女無微不至的呵護和關愛,這本身沒有錯,也符合母性邏輯。然而,“慈母”並不意味着毫無原則地嬌寵和袒護自己的孩子,這往往是教出“敗兒”的前兆。

之前看到這樣一個真實故事:

小男孩在大街上辱罵、狂踹親生母親,附近的路人看不過去動手阻止,結果小男孩絲毫不慌,甚至罵路人多管閒事。路人氣急之下想要報警,男孩母親卻急忙幫孩子求情,認為他只是小孩子,跟自己鬧着玩。

“嚴父慈母”和“嚴母慈父”,哪種對娃成長更有利?答案超乎想象

孩子犯錯,媽媽不但不好好管教,還以“他還是個孩子”為由,替他開脱。一次次毫無原則的縱容,無疑會讓孩子變得無理取鬧,三觀扭曲,將來還可能沒有底線,談何去尊重家人。

令人難過的是,現實生活中,這類被母親寵壞的小孩並不在少數。

何為“嚴父出敗子”?

跟慈母一樣,很多“嚴父”在教育孩子時,往往也沒把握住尺度,也會傷害到孩子幼小的心靈,甚至一生都要揹負陰影。

“嚴父慈母”和“嚴母慈父”,哪種對娃成長更有利?答案超乎想象

之前看過一檔綜藝節目,裏面有多位素人爸爸接受採訪,當他們被問到“您的父親是怎麼樣一個人”時,大部分脱口而出的都是“嚴厲”。

其中一位的故事,令人印象十分深刻,他談到自己小時候比較調皮,父親經常説他“沒用,連豬都不如。”

父親一次次的語言暴力,讓他至今難忘,即使現在已經成為了父親,傷疤也難以癒合,變得自卑又懦弱,總感覺不如別人。

還有一些嘉賓,更是從小就活在父親的暴力下,動不動就被打一頓,那段童年時光,讓他們如今想起來還心有餘悸。

“嚴父慈母”和“嚴母慈父”,哪種對娃成長更有利?答案超乎想象

透過這些嘉賓的真實經歷,能從中窺探出中國父親的教育風格,他們總是表面冷冰冰,孩子只要不聽話,立馬開罵、開打,卻很少去了解孩子為何會犯錯,事後也不會跟子女交流。

這非但解決不了問題,還容易讓孩子出現兩個極端:一是變得叛逆乖張,父親每打自己一次,他就把自己變得更叛逆,試圖來反抗父親;二是變得自卑懦弱,一輩子活在父親的陰影中。

而無論哪個結局,都會給孩子的內心造成不可磨滅的傷害,他們跟父親的關係往往也很難癒合,以後會越來越疏遠。

“嚴父慈母”和“嚴母慈父”,哪種對娃成長更有利?答案超乎想象

綜上所述,人們傳統意義上的“慈母嚴父”其實也並非合適。這個答案想必超乎大家的想象。

給孩子最好的愛,其實是“嚴母慈父”

知名的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曾經説:“以前我們常説慈母嚴父,其實最好的教育應該是嚴母慈父,母親要嚴格而堅定,父親要理性而和善。”

至於“慈父”是何概念,李玫瑾給出建議:一是要給孩子一種胸襟,很多事在當下看來是個大事,但回頭一看沒什麼大不了;二是“我有力量,但我不隨便濫用”,跟孩子處成朋友,給他提人生建議。

“嚴父慈母”和“嚴母慈父”,哪種對娃成長更有利?答案超乎想象

父親站在理性的角度上,多跟孩子進行情感上的交流和互動,這樣往往能帶給孩子更多的安全感。

而母親更多地偏感情用事,因為天然的母性驅使,導致他們在子女的教育問題上容易失去理性,第一想法就是維護孩子。

因此,教育專家建議母親遇上原則性問題時,要嚴格要求孩子,讓他們明白原則和底線。

“嚴父慈母”和“嚴母慈父”,哪種對娃成長更有利?答案超乎想象

這種“嚴母慈父”的教育模式,既能讓孩子懂得遵守規矩,又能給予其一定的自由,讓孩子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揮。

【今日話題】你在教育孩子時,經常扮演什麼角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75 字。

轉載請註明: “嚴父慈母”和“嚴母慈父”,哪種對娃成長更有利?答案超乎想象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