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男童小腸被切,只因飯後這個動作!孩子吃飯時,不要做這幾件事

由 司徒元基 發佈於 健康

看到一則新聞,一個4歲的孩子,吃完飯後在牀上從疊高的被子上往下跳,結果沒過多久,開始肚子疼、嘔吐,甚至是休克。

到醫院一檢查,是由於孩子飯後活動太劇烈,導致小腸繫膜裂孔,需要立即手術。醫生説如果孩子再晚來一會,可能導致多臟器功能衰竭,威脅生命。

孩子在吃飯以及吃完飯後,家長要注意,這些動作千萬不要做!

  • 不要追着孩子餵飯

有的家長看孩子吃飯太慢或者擔心孩子吃不飽,就拿起碗開始喂。

久而久之,孩子就不再自己動手吃飯,因為他們覺得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肯定會喂,這樣不僅會影響孩子自主進食的能力,還會造成過度餵養,讓孩子肥胖,從而影響健康。

吃飯,一定要讓孩子自己吃,吃飽沒吃飽,肚子餓不餓,孩子自己是最清楚的。

如果孩子不想吃,可以跟孩子説清楚,現在不吃,只能到下頓才可以吃,而且這期間,也沒有其他零食可以吃。

讓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比吃進去多少東西,更重要。

  • 不要邊看電子產品邊吃飯

寶寶的年紀比較小,可能很難讓他們一直坐在餐桌前,即便如此,也要堅持讓他們坐在餐桌前吃飯,這一點,爸媽們不可輕易妥協放棄。

很多孩子都養成了不太好的吃飯習慣,吃飯的時候要麼玩玩具,要麼看電視或平板,這樣孩子的注意力就不會放在吃飯上,再好吃的飯菜對比玩具和動畫片,都會覺得索然無味。

這個時候我們要給孩子立一些規則,在孩子吃飯的時候,要把玩具收好、電視關掉,同時,家長也要做好榜樣,不要一邊吃飯一邊玩手機,應該給孩子營造一種吃飯的“儀式感”。

  • 不要和孩子比賽吃飯,也不要用獎品來鼓勵孩子吃飯

面對“飯渣”寶寶,很多家長為了哄他們吃飯,就會脱口而出一句:“寶寶吃完飯,媽媽有獎勵哦!”又或者跟孩子比賽吃飯,如果孩子先吃完,就會給他一個小獎品進行鼓勵。

為了得到這個獎勵,寶寶或許很快就會吃完飯,但這就是完成任務式的吃飯,而且吃飯太快,容易導致寶寶被食物噎住或者嗆到,增加窒息的風險。細嚼慢嚥則有助於食物消化和營養吸收,有利於寶寶的身體健康。

  • 不要因為吃飯慢就指責孩子

有些家長,看見寶寶吃飯慢或者吃飯吃得到處都是就會着急、生氣,甚至指責、嚇唬、強迫孩子。

指責並不能解決實際問題,有時甚至會讓情況更加糟糕,孩子一吃飯就會想到媽媽又要罵我了,這樣一來,飯也就不香了。

家長在育兒上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

寶寶不想吃飯的原因有很多,也許他們今天身體不舒服,也許他們對今天準備的食物不感興趣,家長們應該先觀察,找出孩子不肯吃飯的原因,然後再“對症下藥”。

原因1:食物品種和造型都十分單一

孩子因為小,能吃的東西不多,有的家長圖方便省事,就會把孩子喜歡吃的食物反覆做。

一日三餐,餐餐差不多,就算大人經常吃也會膩,更不要説孩子了。

我們家長可以在食物的搭配和造型上多花點心思,比如説多準備幾道食物,用不同顏色的食材進行搭配,也可以用漂亮的餐盤,或者把飯菜擺成各種小動物的造型,讓孩子愛上吃飯。

原因2:飯前飯後吃水果零食

有些家長深怕會餓着孩子,一會兒給孩子吃點水果,一會兒給孩子吃點餅乾,不斷地進行投餵。孩子的小肚子都被填滿了,怎麼可能乖乖吃飯呢?

飯後同樣如此,孩子知道飯後可以吃水果點心,在吃飯的時候自然就不會好好吃。

所以家長在給孩子吃東西時一定要限量、定時,尤其是在飯前1小時和飯後1小時,儘量不要讓孩子吃東西,明確地告訴孩子馬上就要吃飯了,這會兒不可以吃東西,剛吃完飯也不能吃。

原因3:在飲食上口味偏重

現在很多家庭都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帶孩子,老人們認為孩子不吃鹽就會沒力氣,所以早早地給孩子的輔食裏添加鹽。

也有些家庭,年輕的爸爸媽媽喜歡下館子,也總是會帶着孩子一起去,這樣一來,孩子也跟着變成了“重口味”。

孩子嘗過了重鹽的食物,味覺變得更挑剔,很難再喜歡清淡寡味的食物了。

其實我們家長在孩子1歲之內最好不要額外添加鹽,為了避免寶寶以後挑食,也為了寶寶健康,家長們可以從小給寶寶養成清淡飲食的習慣。

好習慣的重要性,家長們都知道。從小培養孩子好好吃飯的習慣,不僅能讓大人省心,關鍵還能讓寶寶在成長過程中,更加的獨立和自信。

期待着通過家長的配合,讓我們的“飯渣”寶寶都變成“小吃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