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4步拒絕孩子不當言行,既不傷害孩子自尊,又能教會孩子成長

今天上午,婆婆哄娃吃飯,娃不想吃只想玩,她嘴裏説着“不要不要”,然後到處亂跑,婆婆先是好言好語的勸説,後來實在不耐煩了,直接吼了娃一句,不吃餓死你拉倒!

結果娃頓了一下居然笑起來了,然後繼續跑,不吃飯。婆婆看到吼叫不起效果,只好又端起飯碗,追在後面餵飯。過了一時,覺得自己剛剛吼孩子有點失言,言語中又透露一絲討好。

上述的情況不知你是否遇到過呢?這些話你是否經常説呢?

下次你再這樣做的話,我就......

你要不要吃飯啊?要不要喝水啊?吃點水果好不好啊?

你可以把鞋穿上嗎?脱鞋真的好嗎?

心理學表明,孩子從兩歲開始,就會逐漸形成自我意識,這個時候,也是孩子和家長衝突逐漸展開的時候。隨着娃越來越大,很明顯娃的有些行為不再受我們的控制。有時候我們希望孩子安安靜靜坐着吃頓飯,孩子偏要和我作對。在孩子不聽從指令,和父母之間發生衝突時,家長的決策和反應,將影響孩子一生。

家長4步拒絕孩子不當言行,既不傷害孩子自尊,又能教會孩子成長

如果出現了上述的情況,家長們就一定要調整自己的行為模式,否則,孩子要麼變得暴躁,要麼以後常常要挾父母,或者在講道理的時候胡攪蠻纏。

在《愛的管教:將親子衝突變為合作的7種技巧》裏,作者貝基·A·貝利給父母們介紹了7種自我控制的力量,以及衍生出來的7種技巧。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面對孩子的不配合,父母需要學會正確的説拒絕,既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又能幫助孩子和自己健康的成長。

一.説拒絕的誤區:咄咄逼人和被動攻擊

不論是給孩子穿衣服穿鞋子,還是孩子打人搶東西,面對孩子種種的麻煩和不配合,家長往往有兩種反應:大喊大叫和威脅,不斷妥協讓步,默許。

然而這樣的處理衝突的方法,只能帶來兩種嚴重的後果:

如果大喊大叫和威脅,那麼就教給了孩子,以後面對問題時用粗魯的方式回應。

如果妥協讓步和默許,就教給了孩子侵犯他人,也允許他人侵犯自己的權利。

這兩種處理衝突的方法,顯然都不對。貝基·A·貝樂説:管教孩子的核心,在於堅決。

我們先來看看常見的兩種錯誤方法的日常表現:

家長4步拒絕孩子不當言行,既不傷害孩子自尊,又能教會孩子成長

咄咄逼人

什麼叫咄咄逼人呢?就是家長在對孩子發出指令的時候,非常的粗魯和專制,比如説:“你現在趕緊吃飯!”“你現在不要再哭了!”“你這個孩子怎麼這樣?”“你傷害了我!”

這些話通常以“你”開頭,看似在和孩子溝通問題,但是指令的矛頭都指向了人,而非關注的問題。這種以“你”開頭的指令,通常會會引起孩子的叛逆和反抗,因為孩子感覺被冒犯了。

通常伴隨咄咄逼人指令出現的,還有這樣一些情況:

1.關注人,而非問題:你這個孩子怎麼這麼自私!

2.代表他人講話,而且經常蓋帽子:你們只是把用手機查資料當成玩遊戲的藉口!

3.高頻率出現“總是”“一直”“從不”這樣的詞語:你總是這樣懶惰!

4.以為孩子在攻擊自己:不要和我頂嘴!

5.使用空洞的誇大的威脅:再這樣我要把你扔到窗户外面!

6.誇大的懲罰:從現在開始,你一天都不要吃飯!

家長4步拒絕孩子不當言行,既不傷害孩子自尊,又能教會孩子成長

被動攻擊

和咄咄逼人相反,被動則是一種討好的行為,家長有時候想要表現的很民主。通常會這樣問孩子:

“馬上我們要去外婆家了,我們現在要不要穿鞋呢?”

“我們現在吃飯,好不好?”

“你可以繫好安全帶嗎?”

這些問題提出之後,假設孩子正在玩耍,一點都不想配合家長,當家長的耐心消耗完之後,有些家長可能會氣急敗壞,又重新變成咄咄逼人的樣子。“你怎麼這麼不聽話?再不穿我就要揍屁股了!”

所謂的被動就是,家長將選擇權完全出讓給孩子,自己不承擔任何責任,這本質上是一種討好。但是有些問題屬於原則問題,比如吃飯穿衣這類問題,不需要孩子自己選擇和做主,而且孩子遵從時也不需要解釋任何理由和原因。

家長所謂的民主,其實是一種沒有原則和底線的假民主。因為這些問題根本沒有選擇的餘地,當孩子拒絕不配合時,家長就開始激動起來,心理過程是“對你好你不聽,現在我要來點硬的,這都是你該的!”這就叫被動攻擊。

被動攻擊,是很多家庭的通病。

家長4步拒絕孩子不當言行,既不傷害孩子自尊,又能教會孩子成長

二.説拒絕,應該明確而堅決

那麼,當孩子不配合,甚至撒潑耍賴時,家長應該怎麼辦呢?正確的做法就是:家長應該明確而堅決地拒絕孩子不合理的行為。

可是做到堅決卻相當的不容易,在這裏給大家提供4個步驟:

第一:給孩子明確且有用的信息。

全職媽媽在上班前送孩子上學是一件很普遍的事,假設今天孩子起牀很磨蹭,你希望你的孩子能夠快點穿衣服,你會怎麼表達呢?

你再不快點兒,媽媽就要遲到了!

你為什麼還不穿衣服?

快點兒,我們要馬上出門!

類似以上的話,我們可能都説過,但是這些話能夠給孩子的有用信息非常少。所以我們可以換一種説法:“現在,媽媽來幫你把褲腿套到腿上,你自己把上衣穿好。”這就是明確而有用的信息。

在《愛的管教:將親子衝突變為合作的7種技巧》裏,有一種技巧就是“關注你想要發生的”而非關注問題和情緒。

所以,有的時候孩子不是不想做,而是被當下所處的環境吸引了注意力,且不知道下一步要做什麼。所以家長應該給予孩子明確有用的信息,幫助孩子開啓第一步。

第二:開口前抓住孩子的注意力。

之前婆婆每天做好了飯菜喊我女兒吃飯,我觀察到女兒總是沉浸在拼圖或者玩具中,有時候抬頭看一眼,有時候甚至理都不理婆婆,把吃飯指令當成耳旁風。

遇到這種情況怎麼辦呢?最好的辦法,是走到孩子的身邊,或者面前,然後碰碰孩子的手或者肩膀,和孩子眼神對視,然後告訴孩子,應該放下手中的玩具,洗手吃飯。隨後稱讚孩子的作品,並承諾等吃完飯之後再陪孩子玩耍。有的時候,我們甚至可以用一些輔助的手勢,幫助孩子完成指令。

家長4步拒絕孩子不當言行,既不傷害孩子自尊,又能教會孩子成長

第三:使用“我-信息”表達自己的感受

和“你-信息”相對的是“我-信息”。前者關注人,後者則關注問題和感受。舉個例子,當我們下班回家感到非常累,孩子非要纏着你和她一起玩,這個時候你有兩種説話方式:

“你怎麼這麼不懂事,媽媽都累死了,你都不知道體諒一下嗎?”

還有一種方式是:“我現在真的很累,媽媽需要休息一下,我只需要3塊餅乾的功夫,就能好好陪你啦”

那麼第一種回覆的方式就是“你-信息”,這樣的信息針對的是孩子,孩子會責備自己或者被激怒,而第二則是“我-信息”,直接表達自己的感受,並且給出一定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當孩子撒潑的時候,比如説孩子突然打了一下媽媽,有的媽媽會説:“你為什麼要打媽媽?”其實很多孩子並不會回答這個問題,而是繼續打,因為覺得好玩。

這個時候用“我-信息”來處理,就是:“媽媽真的很疼,也很傷心,因為你打媽媽。如果你是因為什麼事情生氣了,你可以對我説'媽媽,我生氣了,因為你怎麼怎麼樣',如果你説出來,媽媽會聽你説話,如果你不説,媽媽要離開一會會,因為媽媽不想被無禮對待。”

這樣的話語,不僅教給孩子正確表達情緒,也明確地告訴孩子,應該選擇正確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家人。

當然,能夠熟練的運用“我-信息”並不容易,需要一段時間練習。

第四:給出兩個積極選擇,追求雙贏

如果以上的方法都不適用,那麼還可以用第四個方法,那就是追求共贏,給出兩個積極選擇。在《PET父母效能訓練》中就提到過這個方法。我們和孩子引發衝突,如果家長換個角度看這件事,不是為了讓孩子遵從指令,而是追求共贏,事情就簡單很多。

比如説孩子不想穿衣服,你可以問問孩子為什麼不穿,孩子如果説不喜歡。你可以從衣櫃裏拿出兩件衣服,讓孩子選擇。這個時候孩子會覺得自己有了選擇權和掌控感,不管孩子選擇的好不好看,搭配如何,但起碼家長已經完成了讓孩子穿衣服這個目標。

也就是説,家長問問題的時候,儘量不要用封閉式的問題,你想穿衣服嗎?你要喝水嗎?孩子回答“不”,下面就無法繼續溝通了。

家長可以提供兩個甚至多個積極選擇,不管孩子選擇了哪一個,都完成了家長預期的最低目標,這樣就可以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40 字。

轉載請註明: 家長4步拒絕孩子不當言行,既不傷害孩子自尊,又能教會孩子成長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