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教育裏的“豬隊友”

由 卯秀珍 發佈於 健康

家裏有一位不願分攤家務,鮮少照顧孩子的豬隊友,長期單打獨鬥,身心俱疲的爸爸或媽媽們,你心累嗎?

婚姻與家庭的難題,隨着社會發展,有些地方進步了,有些地方卻始終每況愈下。

育兒路上整死隊友的行為,也歷經了許多變化。

常見的育兒豬隊友,有以下幾種:

一、喪偶式育兒:在家不在家,有他沒他都沒差

有些人當了爸媽,好像給錢就完事了。照顧孩子穿衣服、吃飯、睡覺,等等需要親力親為的事情,他們一概不管,好像只要花了錢,伴侶就應該拿錢辦事,乖乖扮演孩子的褓母。

但現代小家庭多是雙薪家庭,夫妻兩人都有工作。大家白天上班,晚上回家照顧孩子,卻不見公平。一個人躺在沙發上看電視,另外一個人為了孩子,只得繼續壓榨自己的心力。

喪偶式育兒便是如此,明明孩子雙親俱在,不負責任的那一方形同離世,彷佛三人組成的家庭,實際上是一個單親家庭。

二、詐屍式育兒:平常癱瘓,有事跳腳

有些爸爸不照顧孩子,妻子早已不抱希望,可是有天當爸的不知哪根筋不對,突然開始介入對於孩子的管教。就像有些媽媽已經習慣爸爸不教育孩子的生活,結果有一天爸爸突然干預媽媽的教育方式。

詐屍式育兒便是如此,有些人平常對孩子不聞不問,其實另一半自己苦雖苦,時間長了也能摸索出一套照顧孩子,和孩子相處的方式。孩子也漸漸習慣這樣的家庭氛圍和成長方式。

畢竟當孩子學習的標準只有一套,他只需要適應這一套。再難,一般人在3-6個月左右的適應期,心理都能接受現實。

此外,詐屍式育兒不只是家裏平常不管孩子的人,突然管起孩子。有時是父母雙方同時進行詐屍式育兒。

這種情況在現代社會並不罕見,有些孩子是留守兒童,父母長期在外工作,一年一兩次回家時間長一點,因為長年不在家,跟孩子也不親,管起孩子,讓孩子有很大的反感。

還有些父母早早把孩子送到寄宿學校,孩子童年和青少年時期,基本是一個人在校獨立生活,他早已發展出一套獨立自主的生活習慣。

可能某個寒假或暑假,孩子在家待的時間長一些,有些父母就忍不住要對孩子吃飯、睡覺、讀書等等各種生活事項,提出自己的觀點,甚至想要改變孩子。這都會帶給孩子莫大的不適感。

畢竟對這些孩子而言,某些家長平常死透就算了,偏偏老愛突如其來的詐屍一下。詐屍之後也不是從此活過來。過段時間,這些父母又躺了下去,對孩子不聞不問。

在這種氛圍下,要求孩子要跟自己親近,要孩子順從自己,其實是一種一廂情願的暴力。

三、補刀式育兒:什麼都看不慣,什麼都不幹

有些人在家,面對另一半和孩子,該親力親為的活兒基本不幹,但也不會突然一時興起,挑活來幹。

有些人喜歡補刀,好像他的工作就是家裏的監察員,問題他也沒有什麼育兒方面的專業,大多是看了幾篇公眾號文章,就以為自己是專家,對家人教育孩子的方式指手畫腳。

偏偏指手畫腳又只是理論派,不是行動派。看到不順眼的,在旁邊批評指教,冷嘲熱諷。要他自己上,整個人又縮了回去,剛放下的pad又拿起來了。

這種補刀式育兒,特別讓人心寒。就像一個人已經很努力了,旁邊最親近的戰友卻拼命扯後腿,潑冷水。好像所有對家庭的付出,反成了一場錯誤。

心理學上有一個定律叫作“手錶定律”,它是指擁有兩塊以上的手錶並不能幫人更準確的判斷時間,反而會製造混亂,讓看錶的人失去對時間的判斷。

手錶定律所指的另一層含義在於,每個人都不能同時挑選兩種不同的行為準則或者價值觀念,否則那個人的行為將陷於混亂。

對於家庭教育也是一樣,如果家庭中有兩個家長教育意見不同,在教育前期可以相互借鑑,協商好輪流行使各自的教育方法,以此來對比看誰的方面更合適。

但是,如果一旦達成共識確定一種教育方案,那麼家庭成員就儘量按照確定好的方案來執行,千萬不要在孩子面前相互拆台,否則孩子很快就能辨別出哪一方的意見對自己更有利,站在哪一方的陣營,等着兩個家長“內鬥”,他就坐收漁翁之利。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心理,自己教訓孩子再狠都可以眼睛不眨,一看到別人教訓孩子自己就受不了了,如果是這樣的心理,那麼在家庭教育中自己就要主動承擔起教育孩子的責任,可是需知,家庭和睦永遠比意見本身更重要。

可是,爭吵中的兩個人,很容易從爭吵的這件事中延伸出很多生活中的小矛盾,於是小吵吵着吵着就會變成大吵,大吵時就難免會造成互相攻擊。

此時的兩人也許都沒有意識到,比起懲罰孩子的傷害,兩個人的戰火也許更讓孩子覺得更難過。

家庭成員要懂得溝通,相互尊重

有的家庭提倡讓孩子自由成長,有的家庭贊同棍棒式育兒,我們每個人都在不同的原生家庭長大,也秉承着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

從小接受的理念很難一下子轉變過來,所以如果分歧較大,一方想讓另一方轉變思想估計一時半會不太現實。有了分歧不可怕,可怕的是每個人都堅持己見無法溝通。

夫妻之間要相互尊重,也要懂得剋制自己的情緒,要明白大家都是為了孩子好,教育孩子是件勞累的事情,有人願意去承擔這件事,家庭其他成員要能夠理解並支持,採取誰負責誰處理的原則,其他人不參與、不評判,如果覺得做得不對,事後再單獨討論利弊。

俗話説“家和萬事興”,而“家和”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體諒的基礎上,為人父母一定要懂得維護家庭的和睦,儘量不要在孩子面前互相貶損,只有這樣才能收穫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而這一點比成績好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