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上有很多的器官,每一種器官都有不同的作用,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人身上比較重要的器官之一,這就是膽,欣德醫話 :中正之官――膽
有人常常羨慕一些人吃很多東西都不長肉。但多數情況下,這並不表明身體很健康,有時反而是一種病態,用中醫術語説即消谷善飢。
二千多年前的《內經》一書中就有該詞,稱:其有餘於胃,則消谷善飢。
胃有熟腐的功能,上期我們提到,胃就象一個爐子,吃進去的東西由胃來煮熟,再轉變為能量,供人體功能活動所需。
如果胃中的火力不旺,食物熟(消化)得就慢,停留於胃的時間就長,所以這類人往往食慾低下,進食量很少;如果胃中的火力太旺,食物熟(消化)得快,停留於胃的時間短,產生的能量又被胃以及其他臟器過度的功能活動大量消耗(即變為火,不斷地燃燒),這類人往往食慾極旺盛,一頓接不上一頓,吃得雖然很多,但形體消瘦。
反過來,只要是食慾特別旺盛者,即屬於胃有熱(火)。所以説消谷善飢是一種病態,往往是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症中的一個症狀。
如果食慾旺盛,吃得很多,但形體消瘦,同時又有疲勞感者,千萬不要自我慶幸多吃也不胖,應該到醫院進行檢查。
今天我們要談的主題是膽。
膽對大家來説並不陌生,除了人有膽囊外,豬、雞、魚等動物也都有膽。膽就象一個囊狀物,內藏黃綠色的膽汁,其味特別苦。成語中有卧薪嚐膽,是説越王勾踐每日口嘗苦膽,時刻提醒自己不忘雪恥。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膽囊是一個協助消化的器官,膽囊中貯藏由肝臟不斷產生分泌的膽汁,當人體攝入脂肪類食物時,膽囊分泌膽汁到十二指腸,以幫助消化。
有些人長期不吃早餐,特別是早餐只吃不含脂肪的食物,導致膽囊長期不能很好的排泄膽汁,變得越來越濃縮,久而久之,膽囊就會發炎,形成結石,所以膽囊炎、膽石症是臨牀十分常見的疾病,長期不好好吃早餐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中醫也認為膽與肝相連,附於肝之短葉內,內藏之膽汁為肝之餘氣所化。但在膽的功能認識上中醫卻要複雜得多,認為膽不僅有協助脾胃消化食物的作用,還與人的情感關係密切。
膽雖然是一個從屬於五臟的腑,但所藏的膽汁,中醫認為是一種清淨之液、精汁,所以又稱膽為中精之府,而且膽不直接盛納、傳導飲食物,有別於一般的腑而似髒;然而膽汁又要不斷地排泄更新,似腑而不似髒。
所以,膽是一個很奇特的臟器,故又稱奇恆之腑。
二十多年前曾經遇見這樣一個病例:
一位青年廚師,出國勞務,合同期為一年,沒想到出國不到一個月突然右上腹疼痛不止,經當地醫生診斷為膽囊炎,但用了多種抗菌消炎藥治療效果不佳,不能堅持工作,最後只得終止合同回國。
回南京後來門診求治,當時除了右脅脹痛外,還伴有腹脹,口苦,噁心,食慾不振,大便不暢等症狀。結合病史與症狀特點,給予疏肝利膽方藥七劑,症狀很快緩解。
大家可能已經發現,這個病例有許多與脾胃相關的症狀,如食慾不振、大便不暢等,為什麼不從脾胃論治,而治療肝膽呢?
因為中醫認為兩脅是肝膽所管轄的部位,所以脅痛為病在肝膽。肝氣疏泄正常,膽汁才能順利排泄,以助脾胃消化。如果肝的疏泄失常,膽汁鬱而上泛,就會出現口苦、噁心等症狀,嚴重時膽汁外溢,還會出現黃疸(鞏膜皮膚黃染如橘色)。
這個患者得的是一種常見病,西醫診斷也沒有錯,為什麼在國外治療無效?我認為與患者的情緒因素有重要關係。由於背井離鄉,初到國外,語言不通,心理壓力大,飲食改變等諸多因素,導致肝膽失於疏泄,患病後心情更加緊張,加重了肝膽鬱結的情況,所以久治不愈。回國後精神放鬆,加之用藥得當,故病症很快好轉。
從這個病例大家可以明白肝膽同主疏泄,兩者共同協助脾胃運化水谷。
在中醫眼裏,膽與人的精神情感密切相關,這在我們日常語言中已經有大量的體現,如形容勇,有膽大妄為、膽大包天;形容怯,有膽怯、膽小鬼、膽小如鼠、膽裂魂飛等。此外,膽與心同用的成語也不少,如膽大心細、膽戰心驚、赤膽忠心等。
前面已經學過心主神明,心主宰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但在有些情況下,膽也參與其中,且主要體現於勇怯的情感,俗稱膽量。所以古人稱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有些被西醫診斷為冠心病、心律失常、神經官能症、更年期綜合徵的患者,在心悸、胸悶的同時,常會伴有心煩意亂,坐卧不安,觸事易驚,或有莫名的恐懼感,或夜多惡夢,或徹夜不眠,或恍恍惚惚,甚則出現幻視、幻覺、幻聽等。
中醫將這種情況歸結為膽病,稱膽虛,或膽寒等。遠在南北朝時期就有專門治療這種疾病的方劑,稱温膽湯,南京中醫藥大學的黃煌教授戲稱為壯膽湯。
該方一直沿用至今,療效確切,臨牀用此方加減治癒的這種類型(特別是西藥療效不佳者)的心律失常、失眠症、神經官能症等,不勝枚舉。
但這類疾病中的多數症狀,如心悸、胸悶、失眠、恍惚、心煩等,實際上是心的症狀,所以從另一個角度講,這是心、膽同病,所謂心膽氣虛。同時也説明膽有病常常波及到心,引起心主血脈、心藏神的功能異常。其實在西醫病名中,也有一種由膽囊疾病引發的心臟病,即膽心綜合徵。
膽心綜合徵的主要表現為心絞痛、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心電圖改變,有的患者伴有右上腹部的疼痛。按照心臟病用心血管類藥物治療往往效果不佳,有時病情反覆發作並加重,而通過治療膽道疾患,包括控制膽道的炎症,去除膽道結石和誘發炎症的因素等,心前區不適、心絞痛、心律失常等症狀隨之消失。
可見,古代醫家提出的膽與心的關係並不是憑空捏造,而是通過大量的臨牀實例反覆觀察體會出來的。至此,不得不令我再次感嘆古代醫家的智慧,也更加激發我繼承、研究這些寶貴遺產的決心與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