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被催促的孩子,長大後可能會有這3個缺點,家長別大意
“快點起牀,再不起要遲到了!”
“快點吃,再不吃就涼了!”
“快點,快點,我們該出發了!”
相信這是很多家庭都經常出現的場景。
可扎心的事實是,不管你怎麼催,孩子還是一如既往的慢動作,孩子並不會因為催促就起得更早,動作更快。
父母的催促不僅不能解決問題,還會給孩子帶來諸多不好的影響。
催促孩子,會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清晨孩子剛從睡夢中醒來,也許正躺在牀上回想昨晚做的夢,可能他正飛得很高,很遠,要去拯救需要幫助人。爸媽突然的一聲“快點起牀”,讓孩子放飛的想象力戛然而止。
孩子洗漱時,也許正在感受牙刷在牙齒或者舌頭上刷動的感覺,一句“快點過來吃飯”,孩子的體驗完全被擾亂。
大人的催促和嘮叨,會打斷孩子正在做的事情,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想想看父母自己是不是在認真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比如正在查資料、整理報告,如果被同事或者老闆的話突然打斷,思路就被中斷了,回頭來又得重新開始。
孩子做事專注的時間和程度都不及大人,大人尚且容易被打斷。父母的催促和嘮叨,孩子專注力的破壞會更嚴重。
幼兒時期,是培養孩子專注力的關鍵時間。如果小時候能專注地聽播放器的故事,安靜地坐下來玩上半小時的手工或者畫畫,進入學校後,孩子更容易在課堂上跟着老師的節奏走,坐下來完成好自己的作業。
而父母對孩子習慣性的催促,不經意間就破壞了孩子的思考和體驗,影響孩子的專注力。
培養孩子專注力最好的做法是,不催促孩子。
催促孩子,讓孩子承受巨大壓力導致焦慮
很多家長在催促孩子的過程中,語氣裏都會有情緒,聲調提高、不耐煩甚至帶着怒氣,“你給我快點”,“再不快點,今天別去了!”
小小的孩子,聽着父母不停的催促,在內心會產生很大的壓力。大人如果天天被老闆催着提交報告、完成工作,同樣會覺得焦慮緊張,壓力很大。
《自驅型成長》裏分析到,如果長時間感受到壓力,身體會分泌高水平的皮質醇,殺死存儲記憶的海馬體細胞,且影響到大腦前額皮質的發育,使得孩子記憶力下降,同時降低孩子的探索欲,讓孩子容易恐懼、焦慮。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節奏,孩子完成事情的熟練度不及大人,所以孩子做事慢一點,是再正常不過的。不能要求孩子跟上大人的節奏,孩子的參照物是孩子自己。
父母需要控制好情緒,用足夠的愛和耐心,給孩子寬鬆的生長空間。
催促孩子,讓孩子做事浮於表面而不深度思考
孩子對世界的理解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體驗和思考。
很多大人習以為常,根本不用想的事情,孩子需要時間去思考,“為什麼我這樣放這個玩偶不會倒下呢?”“如果這樣拼上去會怎麼樣?”
孩子生性好奇,對很多事情都想嘗試下,滿足好奇心的探索也需要時間。
然而孩子探索和思考,可能直接被大人忽視否定,被認為是做事拖拉,嚴重打擊孩子思考的積極性。
父母不停地催促,孩子不得不跟着父母的要求走,孩子疲於應付,也就沒有時間和耐心對一件事深度思考。
長此以往,孩子會在上學階段,可能會草草完成各項作業,不去思考這道題為什麼這麼做,也不思考各章節之間的關聯,即使做了很多題,成績依然很差。
長大成人後,即使沒有人催促,也是希望儘快早點完成手上的事情,做得差不多就行,不去做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很難在一個領域做出成績來。
不催促孩子,允許孩子自由探索和自主思考,這將對他的人生大有益處。
那麼,如果孩子做事比較慢,家長應該怎麼提醒和引導呢?
多站在孩子角度思考
理解孩子成長的客觀規律,從孩子角度去思考和體會。
幼兒園孩子起牀穿衣很慢,可能是穿衣服不熟練,可以給孩子更多的時間和機會練習穿衣服;如果孩子寫作業慢,可能是對知識的掌握不夠,害怕一寫就出錯,這時父母就要和孩子一起分析,幫助孩子釐清知識點,而不是催促責怪。
在孩子做好事情後,及時給孩子正向的反饋,“寶貝,謝謝你今天快快起牀,這樣我們有足夠多時間吃早飯,出門上學”,“謝謝你今天一回家就完成作業,我們可以有更多時間安排別的活動”。
相信孩子,他們會越做越好。
用行動影響孩子
“行大於言”,比起着急的催促,行動更能説服孩子。
如果想要孩子早點起牀,父母自己需要儘早起牀,安排好自己的洗漱和早餐,提前用故事播放器等叫醒孩子,孩子看到爸爸媽媽早已起牀,收拾妥當,他自然知道該起牀了。
如果想要孩子早點吃好早飯上學,父母就自己快快吃好,收拾妥當準備出門,孩子就會立刻明白,要快點吃好出門上學。
如果想要孩子回家後及時完成作業,父母回家後也需要放下手機,專注地做些事情,比如閲讀、練字。
父母首先做一個有規劃、有條理的人,做孩子的榜樣,用實際行動帶領孩子成長。
幫助孩子建立時間觀念
2-3歲的孩子,對時間沒什麼概念,但可以告訴他們現在是起牀時間、午飯時間、睡覺時間等等,讓孩子知道什麼時間做什麼事,幫助孩子建立時間的概念,也是跟孩子制定規則的一部分。
規律的作息時間,一方面促進孩子按照約定做事,一方面孩子自己也有安全感和掌控感。
孩子再大些,可以用可視化的計時器,幫助孩子理解5分鐘是多久,半小時是多久,同時引導孩子認識時間點。
最後慢慢交給孩子自己安排事情、掌控進度的自主權,在實踐中,鍛鍊孩子的時間概念和全局把握。
有句話這樣説,“如果一棵樹一開始成長得比較慢,它以後必然有強大的根基。我相信人類的成長也是如此。”
每當覺得孩子拖拉,要想催促的時候,就想想這句話,同時告訴自己,“孩子,你可以慢慢來”。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生長時區,或快或慢,用愛守護,靜待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