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動不動就哭的孩子,不是太“玻璃心”,而是父母這兩方面沒做好

由 簡振武 發佈於 健康

老天只給他一個本事,就是哭喊,這個哭喊代表他所有的要求。有時候爸爸媽媽會因為一個孩子哭很焦慮,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不知道他為什麼哭,孩子也沒辦法區分,表達不同的哭聲,他只有一種哭聲,這時候就需要一個撫養人來解除他的痛苦。

——李玫瑾

經常看李玫瑾育兒的新手爸爸媽媽,一定對上面這段話記憶猶新,這是我第一次看李玫瑾老師關於教育孩子的講話,老師認為“面對孩子的哭喊要及時響應”,這對很多家裏有孩子的家長來説,實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孩子的哭,有時候很單純,拿不到玩具而哭,吃不到好吃的東西而哭,好朋友沒有理睬自己而哭。孩子動不動就哭,成了當下很多家長頭疼的問題,因為他們沒辦法理解孩子為什麼總是哭,只認為孩子是太“玻璃心”。

但看過李玫瑾老師的發言,我才知道,其實孩子並不是擁有一顆“玻璃心”,而是家長自己沒有做到位。很多時候,作為撫養人的我們沒有盡到自己的義務,沒有發現孩子的信號,讀懂孩子的需求。

孩子的哭鬧是天生的,但是哭鬧也是有理由的。沒有哪個孩子喜歡天天哭天天鬧,因此動不動説兩句就哭的性格,很有可能是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一點點培養,積累起來的。

尤其是以下這兩方面,父母們要是沒做好,養出來的孩子自然心理脆弱,思考會逐漸扭曲,不是太過自負,就是太過自卑。

沒有給予孩子充足的安全感

缺乏父母的愛,得不到充足的安全感,是最可能導致孩子不斷哭鬧的原因。哭鬧是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這一點在很多二胎家庭裏出現,二寶出生後,大寶的性格明顯和以前不一樣,動不動就哭,動不動就把家裏鬧得天翻地覆。

如果有二胎的家長們發現大寶是這樣的情況,建議你們好好分析一下自己,這個二胎的出生,你們有徵求過大寶的意見嗎?二寶出生以後,你們對大寶的關心和照顧是不是少了很多?你們是不是要求大寶要讓着弟弟(妹妹),要大寶來照顧二寶?

很多二胎家長們會説,兩個孩子養起來不容易,我要求我的大寶幫我分擔一點怎麼了?二寶那麼小,我們多照顧一下二寶是應該的。

這是很自私的説法,因為你們做不到把愛和關心平等分給兩個孩子,就衝動生下二胎,然後把養二胎的責任分給了大寶。把精神力放在二寶身上,大寶自然得不到足夠的安全感和關愛。

過多的責罵和過多的誇獎,孩子沒有“成長型思維”

不少家長面對自己的孩子的時候,有一種“極端”的想法,不是瘋狂誇獎自己的孩子,就是一直認為孩子達不到自己的預期。

一方面,家長不能忍受孩子的失敗,孩子越哭就越要責罵,甚至忍不住動手,但對孩子為什麼哭毫不知情,只覺得孩子哭都是無理取鬧。平時也要對孩子渴求,例如考試一定要拿100分,家務沒做好就是太笨太蠢等。

另一方面,一些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就一直誇讚,“寶寶真棒”、“寶寶真聰明”、“寶寶特別厲害”,雖然誇獎不能少,但是過頭了不可取,更不能把誇讚當成口頭禪,一個勁地誇孩子。

這種不切實際的誇讚,和沒頭沒腦的獎勵,會讓孩子產生自負的心理——“我就是那麼厲害”、“一切都是我應得的”。形成習慣和思維定式後,孩子很容易因為心理落差而哭鬧,不會反思自己。

如何養成“成長型思維”?

不少家長不得不承認,自己是很難教育出一個好孩子的,因為在教育孩子方面,家長們也是新手。因此建議新手爸爸媽媽們,多看看育兒專家的講課,例如李玫瑾老師就是一位不錯的育兒專家。

如果想要和孩子一起學習,那麼建議新手爸爸媽媽們看看關於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的繪本。因為是繪本,字很少,多以色彩豔麗的插圖來傳遞信息知識。家長們可以一邊給孩子講故事,一邊和孩子一起學習繪本里的道理。

?整套圖書包含了孩子成長過程中可能養成的性格,例如膽小、自卑、自負、逃避、害怕失敗等等,還涉及到一些兒童自己保護自己的小故事。利用繪本,讓孩子養成“成長型思維”。而家長們也會減少一些負擔,從繪本中反映的例子,來了解自家的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