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來樂粑粑
我曾經在網上看到一個故事,有位女生給在國內的父母寫信説:
“爸爸媽媽,我在美國一切都好,最近還交了男朋友。他雖然只是初中畢業,沒有工作,但是沒關係,我向同學借錢給他用,因為真愛是無價的。
他比我大19歲,對我就像對女兒一樣疼愛,我很喜歡這種感覺。他有時候不開心了會打我,但我不會怪他的,因為總是我先惹他生氣的。他有很多愛好,比如滑雪。我們上週一起去滑雪,他把我拉上了黑道,我把兩條腿都摔斷了。所以,我現在是躺在醫院裏給你們寫這封信……
好了,其實前面説的都沒有發生,我在美國一切都好,沒有交男朋友,身體也很好,只是這學期有一門功課沒有及格。”
顯然,這位女生是怕父母對她有門功課不及格大發雷霆或者過於擔心,虛構了前面那些更糟糕的場景,先嚇一下父母,等到父母擔心到了極點,才説出她真正遇到的問題。
看到這,多數人哈哈一笑就算了。但仔細一想,這其實反應了在養育問題上,父母的焦慮。
麗薩·舒格曼的新書《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做不焦慮的父母》就是為了解決父母的焦慮問題。
01 父母太過嚴厲,會對孩子造成什麼傷害?
我有一個好朋友云云,父母從小對她寄予厚望,想彌補他們年輕時沒讀大學的遺憾。父母把她的日程安排的滿滿的,不準玩耍、看電視、逛街。
她每天的生活就是學習和培訓班。考試必須考班級前三名,否則就會有一頓毒打,只要沒有考滿分,父親就會盯着她:為什麼會扣分?
然而,云云高考考砸了。父母卻説:這就是你不聽話的下場,要是你用功讀書,早就考上名牌大學了。
如今,云云已經離家好幾年了,她不想回去。可是,她的父母還在等她一聲“謝謝”。
當我們自己還是孩童的時候,我們會在户外盡情玩耍,直到父母扯着嗓子喊我們回家吃飯,我們會玩10根木棍、5顆石子、一盒知了。天氣熱的時候,就在家裏看電視、做手工、做家務,一刻也沒有閒着。那時候,我們覺得童年就該如此。
可現在我們身邊,“虎媽鷹爸”無處不在。在這些父母的操控下,孩子們根本沒有屬於自己的時間來做自己--他們的行程被安排得滿滿當當。為什麼呢?因為在“虎媽鷹爸”看來,想讓孩子保持學術競爭力,就必須給孩子報更多的課外小組與興趣班。
看看現在的小孩子,剛從教室出來,就換了芭蕾舞的衣服;舞蹈課結束,又進入了寫字課堂;吃完飯,再接着上英語、數學等各種輔導班。作為父母,內心無疑是欣慰的。可是,孩子的童年卻是不完整的。他們不會釋放壓力、緩解焦慮,一旦緊繃的課程停下來,他們就失落、迷茫、無助。因為他們不會自處。
在《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一書中,麗薩·舒格曼為大家梳理了,如果孩子無暇休息,可能會對孩子造成的傷害:
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假如父母執行孩子的這套日常安排:上學+作業+輔導班+興趣班,在這種過飽和狀態下,父母會抑鬱嗎?氣球吹得太大了也會爆炸。
兒童教育專家凱西·赫什·帕塞克曾經説過:“有些人認為兒童無所事事純粹是浪費時間。這是一種誤解。實際上,兒童在放空狀態下,思維極度活躍且富有創造性。因此,這種狀態對於兒童非常重要。”
“
02 孩子和父母無法溝通,該有多絕望?
“我快要窒息了!活着真受罪!“
娟娟是我的發小,幾年前,她留下這麼兩句話,就從樓上跳下來,摔死了!原因是父母知道她未婚先孕後,把她痛罵了一頓,恨不得像小時候一樣揍她。她不停地哭,當她開口想要解釋時,父母就説:“你再頂嘴?!”
無法溝通,真的會鬧出人命。毫無疑問,父母和孩子之間存在溝通障礙。
很多時候,就算父母聽到了,也像沒有聽到一樣。
“聽到”和“聽進去”之間,還有一個很大的鴻溝,這叫選擇性聆聽。
也就是説,我們只會選擇聆聽我們想要聽到的內容。回憶一下,父母叫孩子吃飯、寫作業的時候,孩子是否充耳不聞呢?孩子向父母訴説委屈,父母也常常一笑置之呢?
那麼,如何解決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通障礙呢?
比如,孩子想要買一雙限量版的鞋子,父母不理解也不可能答應,雙方就會僵持不下。此時,吵架於事無補,大家應該坐下來説一説自己的理由,如果最終孩子還是堅持要買,但父母沒有足夠的錢,可以採用折中的辦法,比如父母出一部分錢,另外一部分孩子自己想辦法賺錢,比如做家務、做兼職等。孩子從中得到的成長,絕對不比課堂少。
如果一時不能買到心儀的球鞋,那就寫到願望清單上吧!作為生日、春節、期末的禮物,大家一起期待這份美好,也很浪漫。吵架、暴跳如雷解決不了任何問題。更不能在親戚朋友面前説對方的“差勁”,否則,這跟小婦人嚼舌根、背後説人壞話有什麼區別呢?
畢竟,為人父母,誰也不是天生就會。
03 放下不切實際的高期待,將孩子的童年還給他們
舒淇在紀錄片中説,父母崇尚棍棒教育,所以她從小就學會察言觀色,聽到爸爸騎摩托車回來的聲音就會感到害怕,哪怕是三更半夜也想要逃出家門。十五六歲時她還曾離家出走,自己出車禍了,媽媽沒有心疼反而罵她……雖然舒淇成功了,但是她的童年並不開心。
相反,奇葩説著名辯手楊迪卻在真人秀節目上,向父母表示感謝:
要想做好家庭教育,給孩子一個光明燦爛的未來,父母就必須思考:
家庭教育的本質(最終目標)到底是什麼?
父母能夠傳授給孩子最重要的技能是什麼?
如果你常常思考“如何培聽話的孩子”,“孩子一旦落後,就永遠趕不上其他人了”,“電子產品毀掉了我們的下一代”,那麼,你就不知不覺掉入了一些養育的誤區中,歡迎你參考這本書--《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做不焦慮的父母》,幫你認清養育過程中的18個誤區和應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