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回家坐電梯,聽到旁邊一對夫妻在對話,媽媽對爸爸説,我發現咱家姑娘性格真是“面”啊,在家小嘴嘚吧嘚吧能説,在外面可慫了,人拿了她東西她都不敢吱聲,跟你一樣一樣的。
爸爸也開玩笑,那有啥辦法兒,性格這東西天生的,你逼她也沒用啊,再説咱倆不都這樣嗎,孩子能橫到哪兒去。
我遇到過很多所謂的比較“面”的孩子,有的家長屬於脾氣爆型的,會對孩子恨鐵不成鋼,罵孩子沒出息。有的家長比較“平和”,會想説孩子就這樣的性格,還是彆強迫他了,這兩種家長可能都不會覺得這是個問題,而是把它當做孩子天生的特徵。
所謂性格,其實是一個人對現實的穩定的態度,以及與這種態度相應的,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中表現出來的人格特徵。也就是説,性格更多是孩子後天環境塑造的產物。
對於小孩子來説,塑造他性格的正是自己的家庭環境,父母的家庭教育。勇敢自信還是膽小自卑,其實都取決於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以及教育孩子方式。孩子膽小,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現在我們經常聽到人們聊安全感,但是,安全感究竟是一種什麼感?
安全感是一種篤定,我做什麼,或者不做什麼,都不會有陷入不可控的地步。
0-6歲是孩子安全感發展的重要階段,但是很多父母會在無意中破壞了寶寶的安全感。安全感是生命的底色,它深深影響着每個人的存在狀態。一個人只有在擁有基本的安全感後,才可能放鬆下來,更多地體驗到輕鬆、愉悦、自在、歡樂等美好情緒,他的人生幸福感才能更高。
孩童時代,就是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時期,如果孩子在這個階段已經出現了膽小、容易退縮、不能獨自愉快的玩耍等表現,那説明父母的教育方式可能出現了問題。
父母經常做的哪些行為會破壞孩子的幸福感呢?
之前有沒過學者提倡,孩子哭了別去抱他,這樣就是在鼓勵孩子,你哭吧,一哭就會有人抱,孩子就會更加喜歡哭鬧。
可是,如果我們告訴孩子,你哭破嗓子也不會有人來管你,這和電影裏綁匪常説的,你叫破喉嚨也不會有人來救不是一樣嗎,孩子會感覺自己被遺棄,何談安全感?
別看孩子在出生不久這段時期只知道吃了睡睡了吃,作為生物本身的求生意識是刻在基因裏的,他會本能的記住媽媽的味道,知道用哭聲來表達自己的基本需求。
此時孩子的安全感建立,需要媽媽滿足孩子條件反射般的邏輯,他用哭聲控制食物(一哭就有奶吃)、冷熱(一哭就有人來確定他是否舒服),睡醒(一哭就會為他創造睡眠環境或來人陪他玩),那麼父母要做的就是,符合孩子世界的法則,當孩子哭了,就去給他回應。
另外,經常和孩子進行肢體接觸,可以給孩子安全感。沒事的時候可以摸摸孩子的頭,拍拍孩子的背,讓寶寶躺在自己身上等等,這就是我們再用身體表達愛,這樣的愛,就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
孩子在一歲左右,會爬會走了,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這一時期,安全感的一大來源,就是孩子自由探索時媽媽的態度。
當孩子從嬰兒階段進入到幼兒階段,就會開始生活技能的學習,父母的教育作用開始大照顧作用。
我們開始教孩子行動,什麼能碰,什麼不能碰,什麼能吃,什麼不能吃,什麼能玩兒,什麼不能玩兒……這一切的標準,在父母這裏和孩子這裏是不一樣的,父母要考慮是不是安全,是不是衞生,我收拾起來是不是麻煩,會不會給別人造成影響等等,同時很尷尬,我們給孩子講這些是講不通的。
所以父母會覺得好累好煩,想要簡單粗暴的教育孩子:你要聽我的。
這個不許碰,那個不許拿,這樣的命令是每天出現最多的話。
這對孩子會有什麼影響呢?
什麼都不敢幹。
一是爸媽用嚇唬的,讓孩子對探索邊界這件事越來越恐懼,空屋子是害怕的,廚房是危險的,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兒是會有麻煩的。
二是爸媽成為讓孩子害怕的存在,孩子對媽媽吵我這件事感到恐懼。孩子對爸媽的依賴感,父母其實很難理解。我們可以試想一下,離開一個人我們什麼都做不了,沒的吃,沒的穿,我們沒有任何自保能力的暴露在一個充滿危險的世界,我們還能有安全感嗎?
孩子也一樣,如果孩子覺得爸媽隨時會吵我,甚至爸媽説過,他們會不要我,那孩子還能有安全感嗎?
在孩子的世界裏,他覺得大人説的就是真的,他還分不清哪些是現實,哪些是父母的氣話,只是説説而已。孩子聽到這句話會恐懼,會信以為真。
孩子三到六歲是進入幼兒園的階段,他會接觸到很多小朋友,和外面的世界打交道。這又是一個全新的環境,對孩子來説是一個挑戰,即使之前三年孩子的安全感被滿足,這時候他也會產生新的安全感缺口。
這個時候安全感缺失的孩子,容易出現窩裏橫、外面慫的情況。
在家仗着父母寵愛,活潑的不行,在外害怕受到打擊,什麼話都不敢説。
這也是父母教育的缺失。
比如有別的小朋友搶了孩子的玩具,有的孩子其實是不知道怎麼辦的,甚至連生氣都不敢,這時候爸媽就會覺得,這孩子怎麼這麼慫。
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告訴孩子應該怎麼辦:你去跟那個哥哥説,這是我的玩具,你想玩的話要先和我説,我可以跟你一起玩兒。
有的孩子還是不敢,沒關係,接下來我們可以幫孩子來做示範,走到那個小朋友面前,對他説,這是誰的玩具,你拿之前要先和他打招呼,他同意了你們才能一起玩。
這麼做不僅是給孩子提供具體的方法,更是在用行動支持孩子,告訴他,你要回自己的東西是正當的,媽媽支持你。
千萬不要在旁邊生氣的衝孩子發脾氣,你怎麼這麼沒出息,自己的東西都看不好,這樣只會讓孩子更加自責。
孩子膽小,其實是一種信號,我們沒有給孩子足夠的自信。
這個自信,一是基礎自信,那就是愛,0-3歲這個階段一定要讓孩子明白,爸爸媽媽永遠都愛你,這一點毋庸置疑。3-6歲這個階段要讓孩子明白,和別人相處也沒有那麼可怕,遇到事情要勇敢的去解決,爸媽會支持你,幫助你。
很多成年人會有自卑情結,也有很多年輕人不喜歡和人打交道,過的很宅,遇到事情喜歡逃避,這些人可能並非天生就是一個自卑的人,宅的人,而是在成長過程中沒有獲得足夠的安全感,從而選擇迴歸到更小的能夠給自己帶來安全感的小世界。如果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勇敢,希望他能擁抱更寬廣的世界,記得,給夠孩子闖蕩世界需要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