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養的小動物死了,孩子很難過,父母該怎麼麼辦呢?
在西雅圖太平洋大學公開課上,約翰·梅迪納博士講過這樣一個事例:
小女孩的金魚死了,難過的跟爸爸傾訴,爸爸該怎麼跟孩子説呢?
1、告訴孩子要堅強;
2、再給孩子買一條金魚;
3、不是重要的事,別來煩我;
4、以上都不是。
或許很多家長都會選擇正確,就是4,以上都不是。
在故事當中,小女孩的爸爸就告訴小女孩説:有生就會有死,這是一個正常的輪迴,不要再難過了。
爸媽們,你們是不是也會這樣温柔的跟孩子説:生死輪迴,這是正常現象呢?
其實,這樣的解決方式是錯誤的。
為什麼呢?
主要是,父母沒有去承認、認可孩子的悲傷情緒。
“就一條金魚罷了,有什麼好傷心的”;
“這是正常的生死輪迴,過去了就過去了”;
……
這會給孩子傳遞一個錯誤的信息:為什麼我這麼難過了,爸爸媽媽卻覺得這在正常不過,難道我的這種情緒是不正常的?
梅迪納博士説:“父母忽視孩子的悲傷之情,她便無法學會如何恰當應對強烈的情感”。
那麼,當孩子的“小夥伴”死了,孩子遇到傷心難過的事情時,父母該如何應對呢?
跟孩子產生情感共鳴,就是要認同孩子的情感。
孩子的難過、開心、失落等情緒,有些情況下父母是不能理解的,比如説孩子看到一隻鵝在撲騰翅膀就哈哈大笑,父母不能理解,甚至覺得莫名其妙。
但是對於孩子的情緒,父母就算不能理解孩子的情緒,也不要急着否認,而是要認同孩子此時的情感和感受。
如果孩子正處於開心的狀態,那麼父母可以通過這件事情強化孩子開心的情緒;如果孩子是難過、痛苦的,那麼父母可以讓告訴孩子“爸爸知道你很難過”,並抱着安撫孩子,讓孩子情緒發泄出來。
父母跟孩子產生情感共鳴,認同孩子的情緒,對孩子未來的發展極有好處:
“那些經常運用情感共鳴的父母,會讓孩子的情感成長變得愈發穩定,會體會到更好的友情,更少接觸到各種病痛滋擾,並且能取得更好的成績”。
對於孩子的情緒,父母要懂得跟孩子產生情感共鳴,但是也不要忘記對孩子錯誤的行為進行教育。
父母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嗎?
孩子在看電視或玩手機,父母叫他去休息或吃飯的時候,孩子的反應非常的暴躁,甚至會對父母發脾氣。
父母要認同孩子的情緒:看的正認真,卻受到了干擾,這種不痛快是正常的。
但是父母還是要跟孩子説:
“我知道寶寶很想繼續看,但是寶寶答應媽媽的就看10分鐘,你答應媽媽的就要説話算數啊!”
“媽媽知道寶寶喜歡看電視,但是爺爺奶奶都在等寶寶吃飯,而且寶寶也答應媽媽吃飯就不看了!”
父母在認同孩子情緒時,要慢慢安撫孩子,讓孩子儘量保持平靜,然後堅持自己的底線,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現在的行為是不好的。
但是,如果父母沒有跟孩子約定過看電視或玩手機的時間,那麼父母在下一次要記住跟孩子做好約定,否則父母阻止孩子,對孩子來説是“沒頭沒腦”、“無理取鬧”的行為。
這時候,如果父母再暴躁的去否定孩子“被打擾”的情緒,很容易跟孩子產生隔閡,讓孩子離父母越來越遠。
很多父母對孩子有一定的偏見,在我小的時候,長輩們常常説的一句話是“這麼小的孩子,懂啥呀!”
一句話就把孩子的快樂、難過、痛苦、幸福的感受通通給抹殺掉了,這也就會導致孩子在面對強烈的情緒時,不知所措甚至有些自我嫌棄。
父母正視孩子的情緒,認同孩子的情緒,再對孩子慢慢進行引導和教育,會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