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逛商場,看見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幕。
在一家玩具店門口,一個小女孩坐地大哭求饒:“媽媽別打了,我不買了!”聲音淒厲,聽起來還有些發抖,一直重複着這一句話。
而她的媽媽,嘴裏仍然罵罵咧咧的,不停踢打着小女孩,看起來情緒已經完全失控了。
儘管人來人往,有好幾個人試着勸説他停下來,但這位媽媽彷彿不願意罷休,仍然大聲斥責並暴力對待孩子。
聽玩具店的售貨員説,當時小女孩經過這裏,纏着讓媽媽給她買個芭比娃娃。軟磨硬泡後,媽媽還是不同意,於是強拉硬拽地拉着小女孩離開了。
可還沒走出幾步,估計是小女孩抱怨了幾句,媽媽當場就發火了,完全不顧這裏是不是公眾場所,就直接大聲指責起女兒,甚至到最後情緒失控還採取了暴力行為。
實際上,類似這樣的場景生活中還有很多。孩子難免有不懂事的時候,看見好吃的零食或喜歡的玩具,就邁不開腿。
但無論如何,為人父母最重要的是教育孩子,而不應該採取暴力打罵的方式要求他服從。
可想而知,在家中這位媽媽應該也經常情緒失控,這對孩子的成長而言是種毀滅性的打擊。
家長情緒失控有多可怕?
1)摧毀孩子的安全感
如果每次孩子達不到期望或犯錯時,父母都情緒失控、非打即罵,如此打擊孩子的自尊心。會讓其安全感蕩然無存。
孩子雖小,可自尊水平是很高的,尤其在公共場合,哪怕大聲指責,都是父母不應該出現的行為。
孩子會覺得父母根本不愛自己,長此以往便形成自卑型人格,對將來的社交與工作都會產生極大的消極影響。
2)招致孩子的叛逆
對於年齡稍微大一點的孩子,通常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反抗心理。
如果父母仍然採取這種不妥當的方式進行教育,潛移默化中,孩子也會沿襲父母,同樣無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加之無法理解父母背後的用心,只會形成怨恨心理,變得越來越叛逆,和父母唱反調。
3)傷害身體
這種暴力的方式,可能會得到孩子暫時性的服從,但他們可能根本就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裏。
而且,父母的力量畢竟更強大,如果不分輕重打傷了孩子,也沒有起到教育目的,豈不是得不償失?
面對這種情況,家長應該如何正確處理?
1)穩住自己的情緒
在孩子哭鬧,已然情緒崩潰的時候,家長更應該控制住自己的情緒,頂住強大的心理壓力。
如果只是孩子出現了問題,家長只要嘗試着解開這個結就可以了;如果雙方情緒都失控,就會升級為一場親子大矛盾。
尤其在公共場合,更需要家長穩住情緒,避免暴怒,不關心陌生路人的眼光和想法,就會冷靜得多。
2)冷處理
不要着急制止孩子哭鬧和耍賴的行為,在他情緒失控時,哪怕家長再怎麼大吼也無濟於事,只會讓孩子覺得有戲、管用,從而變本加厲。
因而,父母要學會冷處理孩子,等他哭夠了,慢慢平靜下來的時候,就可以進行下一步了。
3)抓住情緒緩和的時機,共情與溝通
如果孩子的哭鬧已接近尾聲,父母就可以先採用共情的方式,安撫寶寶的情緒,或直接用擁抱等肢體動作來表示安慰。
之後,等寶寶情緒暫停的時機,跟他説明不能滿足要求的理由。這時講道理,孩子才容易聽進去。
通常,當孩子大發脾氣的模式轉為撒嬌,就説明這件事情已經結束了。
當然,現實中我們可能不能一步到位,需要經歷哭鬧——溝通——哭鬧——再溝通的很多輪反覆,但一定要記得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否則就前功盡棄了。
都説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只要平時父母堅持自己的原則和底線,給孩子立好規矩,哭鬧時不情緒失控,久而久之問題也會減少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