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每天都在跟孩子説話,家長説話的方式對孩子而言是很重要的。家長在跟孩子説話時要特別講究“語言的藝術”。在這裏我給家長們提供以下建議。
用開放式的交流方式
比如孩子打碎一個花瓶,錯誤的方式是:你怎麼把花瓶打碎了?這樣提問的方式很容易就把天給聊死了。家長要關注孩子行為背後的意義。正確的方式是:我看到花瓶碎了,發生什麼了?同時語氣要温柔,這樣孩子就會放下心裏的恐懼和擔憂,敢於承認錯誤。孩子可能會説,是自己不小心打碎的。那我們可以繼續問:那在什麼情況下花瓶不會被打碎呢?孩子可能就會説:下次我跑慢一些就不會碰到了。這裏家長啓發孩子自己總結經驗,也培養了孩子總結反思的能力。接下來,家長可以説:讓我們一起收拾碎片吧——引導孩子自己承擔後果。
正向引導 以身作則
比如孩子假期在家天天玩手機到半夜,我們可以給他做一個負面反饋,首先是具體且不帶任何情緒地陳述事實:媽媽很擔心。其次尋求解決方法:接下來你打算怎麼做。讓孩子自己去想辦法。最後是後期的跟進:下週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這個方法對你有沒有幫助。另外,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在犯錯的時候勇於承認,並敢於承擔,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穩定情緒 説積極語言
很多家長説,教育孩子的道理我都懂,但是脾氣一上來就控制不住自己。建議家長感覺自己即將發火時,要“積極暫停”,不要和孩子在一個環境裏待着,暫時分開,等情緒穩定再進行溝通。
家長還要跟孩子常説積極的語言。家長對孩子有話好好説,看起來很簡單,但做起來卻不容易。這裏給家長們提示一些最好不要跟孩子説的話。比如:如果對小孩子説“以後讓警察抓你”之類的話,會讓孩子對警察這個身份產生畏懼。“欠抽”“不要你了”“不理你”,如果這些話脱口而出,其實是剝奪了孩子對愛的安全感。“你看你怎麼這麼討厭”“你怎麼這麼淘氣”“太煩人了”“下次還得讓你罰站”“太笨了”“你真傻”“你怎麼這麼窩囊”“你太讓人失望了”等等這樣的話,會嚴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另外“不行”“不好”“不是”“不對”“你太不努力了”“你不能做這個”等這些語言,以後也會成為孩子找藉口的方式。家長可以正向肯定孩子,如“那我們可以試一試”“我們一起看一看”,這對孩子是一種認可和肯定。
學會傾聽和共情
家長和孩子交流時,可以先聽聽孩子怎麼説,多跟孩子有眼神的交流;同時聊天時跟孩子共情,理解孩子的感受。這樣孩子才願意説出自己的感受。比如孩子的玩具壞了,家長只是簡單安慰幾句,承諾給孩子再買一個,可能孩子並不買賬,家長也會覺得孩子不懂事。這種情況下就可以用共情的方式來解決:“我想你一定很喜歡這個玩具對麼?”“我猜你一定很傷心吧?”家長几句安慰話説出來,孩子立刻就能感受到被理解。共情的關鍵就在於家長能不能準確描述孩子的感受。如“我感覺你……是不是因為……”這樣的話多説幾次,慢慢就能描繪出孩子的感受了,也能逐漸拉近與孩子的距離。
如果家長一時做不到傾聽和共情,可以先“少説話”,不要直接否定和説教孩子,足夠理解孩子並允許孩子做一些“自以為是”的事情,也會讓孩子感覺自己是被尊重的獨立的人,那麼跟家長的溝通也不會有很大障礙。
(李雪雲,天津市第一百中學心理中心教師,家庭教育指導師。)
來源:今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