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孩子總是和自己對着幹?家長可瞭解“禁果效應”,先學會接受孩子

由 宗政從蓉 發佈於 健康

很多家長和孩子相處時,總是會非常苦惱,因為孩子經常做出一些令自己無法理解的事情,而自己怎麼管教也不管用。

案例分析

寶媽小趙的兒子今年6歲了,平時非常活潑愛動,經常會在家裏玩得一團糟。而寶媽每次帶娃出門時,也要提防着孩子,生怕孩子做了什麼錯事出來。但是寶媽的囑咐總被兒子當作耳旁風,兒子去親戚家不僅不聽勸,反而還跑到親戚的房間裏去動人家的東西。親戚並沒有責怪孩子的意思,在看到寶媽教訓孩子時,還勸寶媽説,孩子還小不要緊。

不過寶媽卻不是這麼想的,她覺得如果孩子一直這樣下去,總有一天會闖出更大的禍,為此特意責罵了孩子一頓。自此之後孩子是老實了,小趙又擔心兒子變得內向不合羣了。原來兒子現在不經常跟人出去玩,也不願意和其他人交流,每天自己在家玩玩具。

小趙又對孩子説,你出去玩玩吧,經常悶在家不好。孩子卻反問道,媽媽,不是你不讓我出去玩的嗎?後來寶媽也意識到,一味地去壓制孩子的好奇心,只能給孩子帶來更大的傷害。

壓制孩子的好奇心,會給孩子造成什麼傷害?

1.孩子會變得自卑內向

原本孩子好動是天性,但是家長的強硬阻止,會把孩子推向相反的方向,變得更加自卑內向。孩子在潛意識裏容易認為自己做什麼都是錯的,因此可以慢慢地失去了對外的好奇心和探索心,而轉向於探索自己的內心感受,不願意再和外界溝通交流,這樣跟容易影響到孩子的社交能力。

2.孩子會變得更加叛逆

越是壓制孩子的好奇心,孩子就越會有逆反心想去看。有些孩子表面上可能向父母保證了,説自己絕對不會再犯錯。但實際上依然會去偷偷地嘗試和之前一樣的事情,甚至可能再一次闖下了滔天大禍。

3.孩子會對父母有心結

原本父母在孩子的心理,可能是隨時都可以依賴的存在。但是當孩子自認為無端被父母責罵後,這份依賴很容易會被打破,孩子可能會對父母留下心結,甚至影響到雙方今後的感情發展。所以父母們,還是不要輕易對兒女發火!

那麼孩子總是和自己對着幹該怎麼辦呢?家長可以瞭解禁果效應,先來接受孩子,再來引導孩子!

什麼是"禁果效應"?

很多人都聽説過聖經中的一則小故事,亞當和夏娃被提醒過不能隨便吃禁果,但是他們仍然抵擋不住內心的好奇,最終在偷吃禁果後被趕出伊甸園。放到現實中也是如此,越是阻止孩子做一件事,這件事就越會像禁果一樣,引誘着孩子偷偷去做,所以家長需要對症下藥!

家長該如何利用"禁果效應"更好地教育孩子?

1.學會接受孩子的一切

孩子們在小時候出現搗蛋的情況,這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因為孩子一開始就是對很多東西好奇心,但搗亂時內心沒有顧忌。家長不該將這個責任歸結於孩子,沒有哪個孩子是故意想給父母添亂的,他們只是不理解或是有自己的一套想法。所以家長要學會尊重自家的感受,先從內心接受起孩子。

2.多傾聽孩子的內心

此外家長平時也要多和孩子溝通交流,多聽聽孩子內心的聲音,這樣親子之間才能相互理解和記仇。比如孩子最近在學校遇到某件煩人的事情,總有同學喜歡約着他出去當小混混,但是孩子自己不想出去搗蛋,但是被同學給強迫硬逼過去的。對此家長不要光看表面,也要學會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

3.適當提出意見

當家長和孩子完成必要的溝通後,家長應該向孩子適當地提出自己的意見。比如孩子身上有什麼小缺點,家長可以委婉地提出後再讓孩子改正。在發現孩子主動解決問題後,家長也要多多誇獎孩子,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同時家長的教育方式也應以理性地勸導為主,傳統的打罵類的管教方式只會讓孩子越來越不聽話!

總結

很多家長都會遇到孩子和自己對着幹的情況,其實孩子的本意也並不是想向家長對抗。只是如果家長一味禁止的話,孩子的好奇心和逆反心反而會加重,變得更加叛逆起來。所以家長首先要接受孩子的一切,多和孩子談心,瞭解到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後,再引導孩子做出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