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考試排名倒數,家長該説什麼?
一月各地中小學陸續迎來期末考試周,最近我接女兒小花放學時,在校門口,也常聽到等候的爸爸媽媽們三五成羣討論孩子的複習和考試情況。
面對期末考試,緊張的不僅僅是家長,孩子也承擔了無數的壓力,他們知道,如果自己沒考好,等待自己的是責罰、冷落,或是失望……和一個沒法好好玩的寒假。
當你看到孩子倒數的試卷,或者孩子跟你説“我沒考好……”時,你會怎麼回答?
1
父親的一句話
讓她變成了優等生
譚維維在某檔綜藝上講的一個童年故事讓我印象很深刻:▼
在她上小學時,有次拿着考了38分的試卷,非常擔心父母的責罵,但沒想到父親知道後,當着所有孩子和家長的面安慰女兒:“沒有關係,倒過來就是83。”
譚維維一直以來都非常感謝父親教給她的樂觀和自信,今日所獲的成就都離不開父親的支持。
一位知乎網友@Lisa對此深有同感,她曾經也是考倒數的人,但因為父親的一句話,讓她從學渣變成了優等生:▼
她5歲就上了一年級,早上學的緣故個子小、學習也跟不上,經常被同學欺負很自卑。某次考試得了倒數第一,被請了家長。
她以為死定了,父親找完老師後來找她一起回家,沒想到迎接她的不是狂風暴雨般的責罵,父親摸了摸女兒的頭説:
“閨女你以後就沒有負擔啦!一個跑在最後的人還有什麼負擔呢?不用擔心再有人超過你,但你只要往前跑,肯定有進步。”
從小到大大,不管成績是好是壞,父親堅持正面激勵她,她無論是學習、心態和性格都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變化。漸漸這位答主的成績一直進步,從倒數到中等,最後到前幾名。
語言似乎有魔力真的能改變孩子,有位媽媽分享了自己女兒高一第一次月考的成績:化學49分,全班54人,排倒數第四。
其中的兩句話很觸動我,一句是媽媽對孩子説的:
“恭喜你!你們班下個月的進步之星是你的啦!”
不與他人進行比較,只是跟自己進行比較。當我們覺得孩子跟別人的差距怎麼那麼大,回家必須訓TA時,更應該關注的是孩子的進步空間,並給予鼓勵支持。
另一句是第二天孩子回來對媽媽説的:
“媽媽,我們班很多同學好慘!考了六七十分,回家都被家長訓了……”
這個孩子一定很幸運,她媽媽的回應保留了她的自信和動力。
孩子從父母這裏獲得真正的愛和認可後,這種認可會激勵着孩子更加努力地學習。
孩子沒考好,家長的回應與態度,或會影響到孩子的一生。
2
沒有一個努力的孩子
不想有個好成績
看到這裏你可能會疑問:家長給予關於孩子考試成績的反饋這麼重要嗎?為什麼會造成如此大的影響?
答案是肯定的,給予孩子所有的負面回答,都會給孩子帶來不可挽回的傷害。不同的回應方式,會把孩子導向不同的方向。
在2018年《教育藍皮書:中國教育發展報告》中,關於學生自殺提到了這些數據:
在中小學生羣體中,平均每6名學生就有1個曾有過自殺的念頭;每14名學生就有1個人制定過自殺計劃;每37名學生就有1個人採取過自殺行動。
造成中小學生自殺的主要原因,集中在學業壓力和家庭矛盾上,這兩部分佔比高達59%。
當孩子獲得的批評和指責越多,孩子就會越糟糕,同時失去自信和動力,會厭倦上學甚至出現學習障礙,最終導致孩子和父母無法溝通、叛逆,或者產生更嚴重的後果。
我身邊有些家長面對孩子成績不好,認為自己比孩子更難受、更焦慮:“我們大人急得捶胸頓足,可他卻一點都無動於衷。”其實是我們誤解了孩子。
這是一封網上瘋傳的孩子寫給媽媽的檢討書:只因班裏有18個滿分,可她卻只考了94分。▼
家長關注孩子的成績,孩子自己心中也在意;家長覺得孩子成績不好,臉上無光,孩子自己也會覺得不光彩。
孩子沒考好,家長的責備並不能激勵孩子奮發向上,這時候再來責備反而是在孩子最脆弱的時候趁火打劫,增加了孩子的心理負擔,灌輸了更大的壓力、火上澆油,在孩子已經傷痕累累的心上再添一記重創。
沒有一個努力的孩子,不想擁有個好成績。
3
孩子的成長
需要一個抱持性環境
英國著名的精神分析學家温尼科特曾提出一個概念:抱持性環境,指激勵孩子正向成長的良好家庭環境,它能夠幫助孩子提高心理韌性。
他認為好的父母會提供抱持性環境,當孩子表現好的時候給予認可,當孩子受到挫折的時候,不貶低,反而給孩子提供支持。
這學期期中的一次拼音測驗,小花也沒有考好,記得那時讓她把卷子給我,她小心翼翼地從書包裏拿出了一張皺巴巴寫滿鉛筆字的試卷。
小花不敢説話,一直低着頭,可能老師已經找她談過話了,“來我們一起看看錯哪了。”
“媽媽我要上廁所。”等她上完廁所後,又開始找各種藉口,從要喝牛奶到找不到橡皮……終於等到要直面試卷時,她説:“媽媽我沒考好,也害怕自己學不好,你會不會不喜歡我了?”
我知道她在擔心的是什麼了,我告訴她:我想辦法幫你,我們一起努力改進。無論你考沒考好,爸爸媽媽都是愛你的。
雖然我不能代替女兒學習,但我可以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給予她最大的支持,我想這就是父母能提供的抱持性環境。
在小花期末家長會上,老師給我們分享了一個新加坡暖心教育短片,兩分鐘不到,卻給我們帶了很大的感動:
在飯桌上,媽媽問哥哥Jack和弟弟Sam的成績,哥哥自豪地説出自己優秀的成績,還拉出身邊比他努力卻考得沒他好的同學比較,媽媽聽完淡淡地説:“你應該更認真學習。”
弟弟Sam的成績不理想,一直低着頭,當媽媽接過他的成績單,正準備爆發時,突然想到之前無意中看到Sam伏案用功的場景,她露出意外的笑容,告訴兒子:“Sam,你做得很棒!”
媽媽的鼓勵讓Sam一下子舒展了擰巴着的眉頭,釋放了壓抑的情緒,露出笑容重拾信心。
不是説分數不重要,但它不是評判一個孩子好壞的唯一標準,比分數更重要的是學習習慣,特別是對小學階段的孩子來説,不能讓孩子有以分數的好壞為榮辱的意識。
我們要告訴孩子:無論你好還是壞,我隨時都在你的身後,相信着你愛着你;在你失敗或有困難的時候,我不會譏諷貶低你,而是會接納和幫助你。
只有給予孩子同理心和接納,給予毫無保留的愛,孩子才有機會學會自我表達,產生內驅力,把包括學習在內的一系列事情做好。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説:
孩子的成功與否,與父母對孩子的家庭教育是否正確息息相關。是否把孩子的人品和道德教育好,是孩子一輩子成功與否的關鍵。
用正確引導和正面影響孩子,學霸能更上一層樓,學渣也能有逆襲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