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突然“小動作”不斷,其實是“抽動障礙”
9歲的明明看上去跟別的小朋友沒什麼不同,但是近半年來,媽媽發現一個反常的問題:明明總是不自覺地眨眼睛。
起初媽媽以為明明只是故意不想寫作業,便把他好好教育了一番。後來不經意間發現明明在看電視時也會眨眼,媽媽覺得可能是結膜炎?於是用以前從醫院配來的滴眼液,給明明滴了幾天,卻不見一點效果。於是,媽媽帶明明去了社區眼科就診,醫生説明明的眼睛沒有問題。
半個月後,孩子眨眼的症狀越來越明顯,越來越頻繁,甚至還出現了清嗓子、搖頭、動嘴、聳鼻子等其他“小動作”,並且奇怪的動作自己也控制不住。這些突然的“小動作”,不僅使明明在課堂上不能集中精力,也讓旁邊的同學受到困擾,紛紛向老師告狀,甚至還在明明背後議論紛紛,這些使得明明悶悶不樂,成績也明顯下劃了很多。
除了眨眼又繼發其他動作
明明媽媽終於意識到孩子可能得病了,於是帶着明明到醫院做了腦電圖、頭部CT、微量元素監測等檢查,均沒有發現明顯異常。後經他人介紹,媽媽帶着明明找到兒科專家邵徵洋主任,尋求幫助。邵主任經過仔細詢問病史及詳細查體後,診斷為“抽動障礙”。
針對明明的病情和體質,邵主任為明明制定了個性化中醫藥治療法,對證配以中藥並輔以耳穴治療。很快半個月後,明明 的各方面症狀都得到了明顯好轉,除偶爾眨眼外,其他症狀如清嗓子、搖頭、聳鼻等症狀均已消失,學校的生活也慢慢恢復正常。
01認識抽動障礙
兒童抽動障礙是一種病因尚未明確的神經精神障礙性疾病。近年來發病率越來越高,每到節假日,兒科門診幾乎每天都有兒童抽動障礙的患兒前來就診。該病平均發病年齡約為6.4歲,多數在18歲之前發病,並且男孩發病率約為女孩的3-4倍,少數患兒會在青春期內自愈,如果沒有自愈,則症狀可能會持續到成年,影響社交及生活。
兒童抽動障礙:以不自主、反覆、突發、快速的,重複、無節律性的一個或多個部位運動抽動和(或)發聲抽動為主要特徵,常常伴有多動、注意力不集中、強迫性動作及情緒行為異常。
隨着年齡增長和腦部發育及全身機能的逐漸成熟,部分輕症患兒的症狀會逐漸減輕,但仍需在青春期過後進行預後評估。大部分患兒成年後能像健康人一樣工作和生活,但也有少部分患兒出現抽動症狀遷延,或因同時患其他精神障礙而影響工作和生活質量。
02認識抽動障礙的危害
隨着病情的發展,除抽動外,有些孩子會伴有伴隨注意力不集中、多種情緒和行為問題,嚴重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社會功能和生活質量。
1、社會適應困難:某些患兒可能會出現短暫或長期的社會性缺陷,尤其長期複雜的運動性抽動、發聲抽動,可能會導致社交孤立等。
2、情緒問題:20%~30%的抽動障礙兒童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鬱症狀,也會出現低自尊、社會退縮等。
3、發育畸形:長期的抽動會使患兒抽動部位肌肉畸形或僵化,嚴重的甚至會影響骨骼的正常發育。
03中醫藥治療抽動障礙
抽動障礙在中醫古籍中屬於“抽搐”、“瘈瘲”、“慢驚風”等範疇。《內經》言:“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諸暴強直,皆屬於風”,古代醫家多從“肝風”立論。中醫認為該病與先天稟賦不足、感受外邪、情志失調、飲食所傷、等多種因素有關。
邵徵洋主任在臨證時根據兒童的生理特點,重視祛風、化痰、消積化滯、健脾之法,同時倡導配合外治法,如針灸、穴位貼、小兒手法推拿等。並根據具體誘發因素、抽動情況、個性體質、生活習慣等進行個體化的辨證論治,以疏肝、息風為總則,佐以健脾、宣肺、化痰、消食導滯、活血通絡等方法,並配合行為心理管理、家庭教育干預等綜合治療方法,療效顯著。
04防治抽動障礙,日常調護很重要
邵徵洋主任有多年的兒童抽動障礙臨牀診治經驗,認為本病除藥物治必不可少外,日常調護也同樣不可忽視。邵徵洋主任提醒廣大家長,兒童抽動障礙與外界環境、家庭因素等均有着密切關係。家長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心理方面:緊張、焦慮的負面情緒可能誘發或加重抽動症狀,家長要儘可能理解患兒,態度温和,避免過多指責、疏導患兒的負面情緒,儘可能營造温馨、自主的家庭氛圍,以配合促進病情的康復。
2、飲食方面:應注意飲食清淡,均衡飲食,多吃營養價值高且易於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刺激類以及添加劑過多的零食;避免食用含咖啡因的各類飲料。
3、生活習慣方面:適當控制電子產品使用、避免觀看容易引起過度緊張的視頻影像;家長應鼓勵和引導陪伴患兒多從事室外運動,增強體質、及時釋放壓力、提升自信。
來源:都市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