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搞懂乾薑的作用:温肺經、平咳喘、消稀痰

乾薑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乾燥根莖。性味辛、熱,歸脾、胃、肺、腎經,有温中逐寒,回陽通脈,温肺化飲的功效。

温中焦止吐泄腹痛減涎水

乾薑辛熱性燥,主入脾胃而長於温中散寒,健運脾陽,為温暖中焦之主藥。《名醫別錄》雲其“治寒冷腹痛”。臨牀上,不論外邪內侵之實寒證,亦或中陽不足,寒從內生之虛寒證,均可以之温而散之。在中醫學術發展史上,張仲景應是善用乾薑温中之第一人。其論中之大健中湯、理中丸、附子理中湯等均以乾薑配伍人蔘、白朮等,治療脾胃虛寒之腹痛泄瀉證。不僅如此,仲景又善用乾薑與黃連同用以平調寒熱,治療心下痞及腹痛等,如半夏、生薑、甘草三瀉心湯及黃連湯、乾薑芩連湯皆是如此。乾薑不唯對中焦陽虛寒盛之腹痛效佳,對於中焦虛寒所致之嘔吐、泄瀉、下利,也是必用之品。因其健運脾胃,使脾胃升降得序,胃氣得降而嘔止,脾氣得升而泄止。當代人由於工作壓力大,食涼貪冷,患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潰瘍性結腸炎、腸易激綜合徵等很多,其中屬於中焦虛寒、寒熱錯雜者恆多,對於此類患者,不管是虛寒證,還是寒熱錯雜證,只要有中陽不足的病機,筆者一定選用乾薑温之,少者15~20克,多者用至40~60克,獲效者多矣。此外,乾薑對於中焦虛寒之口水多甚效,此種用法,仲景早已言之。《傷寒論》第395條説:“大病差後,喜唾,久不了了者,胸上有寒,當以丸藥温之,宜理中丸。”

一文搞懂乾薑的作用:温肺經、平咳喘、消稀痰

温肺經平咳喘而消稀痰

乾薑辛熱,入肺、脾經,上能温肺散寒以化飲,中能温脾運水以消痰,故寒飲咳喘等證多用之。《神農本草經》首列乾薑的功效為“主胸滿咳逆上氣”,而為歷代醫家所重視。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治療虛寒肺痿用甘草乾薑湯。此證“吐涎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乾薑湯以温之。”多涎唾而不咳,意即痰多清稀,用乾薑可温化稀痰。似此者,《傷寒論》中還有很多方劑,如厚朴麻黃湯、小青龍湯、苓甘五味姜辛湯等。筆者臨牀上治冷哮及寒痰咳嗽證,宗仲景之法用治寒痰三味,即乾薑、細辛、五味子,50餘年來治療患者多例,效佳。

温腎陽助附子以救亡陽

乾薑入心、脾、腎三經,有通心陽復脈之功,故《傷寒論》中常與附子合用以上助心陽,中温脾陽,下壯腎陽。乾薑在四逆湯中屬於不可或缺之藥,甚至於《本草求真》中竟説“書有附子無姜不熱”。仲景書中,附子與乾薑同用,用以回陽救逆的四逆輩有近10方之眾,足見其為温補腎陽、回陽救逆之要藥。

一文搞懂乾薑的作用:温肺經、平咳喘、消稀痰

温心陽通心氣以治胸痹

《醫學啓源》引《主治秘要》雲:“通心氣,助陽,去臟腑沉寒,發諸經寒氣。”認為乾薑尚有温散胸中寒氣而通經脈之功,治療寒凝、氣滯、血瘀、經脈不通之胸痹心痛證。雖然古代書中很多心痛是指胃痛,但也不乏屬於真心痛者,如《金匱要略》之烏頭赤石脂丸治療心痛徹背,背痛徹心,顯系與當今之心絞痛、心肌梗塞相似。

暖腎府散寒濕以治腎着

腰為腎之府。乾薑還有一個重要的功效是暖腎府以治腰脊之寒濕,代表方劑為腎着湯。本方的主治證候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此方重用乾薑祛寒除濕,配伍茯苓、白朮、甘草,治此證若神。

一文搞懂乾薑的作用:温肺經、平咳喘、消稀痰

温脾攝血治吐衄咯血崩漏

乾薑具温脾之功,故脾氣不足或脾陽虛失於統攝所致的諸證出血,常用乾薑治之。如仲景治吐血不止之柏葉湯、治便膿血之桃花湯均用了乾薑。筆者在臨牀上主要用乾薑治療消化性潰瘍出血,藥用乾薑20克、白及粉10克、炙甘草20克、白朮10克、煅牡蠣20克,共為細末,分2次温水調服;對於潰瘍性結腸炎之便下膿血,在辨證基礎上加用炮姜、白及、灶心土;對於崩漏下血屬於虛寒者,方用四物湯去川芎,加炮姜15克、炒白朮20克、煅龍牡各20克、黃芪30克、當歸10克、桑葉20克、益母草10克、三七粉9克、藕節炭15克,效果確實,最快者2劑即可止血。

乾薑安全無毒,為藥食兩用品,可以根據病情大量服用,筆者最大用量曾一日用到60克,未見毒副反應。但乾薑辛熱性燥,久服有損陰傷目之弊,故陰虛內熱、血熱妄行者忌服,孕婦慎服。

乾薑與炮姜的區別:乾薑温中之力強,炮後熱性減而止血之力增,故治血證宜用炮姜。

內容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作者:王慶國 北京中醫藥大學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01 字。

轉載請註明: 一文搞懂乾薑的作用:温肺經、平咳喘、消稀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