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半歲左右的時候,雖然他還不會説話,但是小小的他已經開始表現出自己的各種需求。
比如,想要什麼的時候,他會伸手去指給你看,對什麼東西感興趣的時候,他會目不轉睛地盯着看,還會手舞足蹈起來。
但更多的時候,他會用大哭來表示自己某些無法表達的需求。每每這時,我總是忙得焦頭爛額,一會兒檢查他的尿不濕是否濕了,一會兒給他遞水看他是否渴了,實在不知道他為什麼哭的時候,就抱起來拍拍哄哄,看他是不是想要睡覺了……
不得不説,帶娃是一份艱苦的工作,尤其是在他們還不會説話的時候,更是令你暈頭轉向,目不暇接。那麼,對於那些不會説話的嬰兒,父母如何才能夠聽懂他們呢?以下3點建議,可以給你一些參考。
01 充分參與孩子的生活
要想有效地幫助到幼小的孩子,去滿足他們獨特的需求,父母必須要對孩子有所瞭解。
我們知道,對於不會説話的嬰幼兒,他們表達需求的方式通常是一些非語言信息。這不同於普通的傾聽方式,想要聽懂他們究竟想要什麼,作為父母,我們也必須做出一些非語言方式的反饋。
一些寶媽們或許會有所瞭解,當一羣嬰兒在一起時,他們雖然不會説話,但卻好像能夠讀懂其他嬰兒行為動作的信息,變得開心安靜下來。
這其實是一種非語言信息的雙向溝通,只不過是在相同的羣體之間。而父母想要讀懂孩子,就需要真正地瞭解孩子,參與到孩子的生活中去。
當嬰兒啼哭不止時,父母可能擔心孩子是不是着涼了,於是會給他蓋一層被子,但是,當孩子繼續啼哭,並踢掉了被子時,父母可能會擔心孩子因為做噩夢害怕,於是把孩子抱起來拍一拍。這時,孩子依舊大哭,父母可能會想,興許孩子是餓了,於是趕緊給他衝好奶,將奶嘴遞過去,這時,孩子立刻止住了哭聲。
由此可見,想要弄懂不會説話的嬰幼兒,父母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自己與孩子之間的溝通準確度,這是其他孩子的父母所無法理解的。
有一次我去表姐家玩,表姐家的女兒正在圍欄裏玩玩具,玩了一會兒後,我發現這個小傢伙開始用手不停地拍打圍欄,這時我問表姐,孩子是不是想出來玩?
表姐卻説,沒事,她這樣拍打的時候,説明她困了,想睡覺了。
果不其然,表姐把她抱起來後拍了一會兒,這小傢伙很快便睡着了。
不難發現,每個孩子非語言信息的表達是不同的。
在孩子出生的頭幾年,父母需要花大量的時間陪伴孩子,只有這樣,父母才能讀懂孩子們獨特的非語言信息,不至於茫茫然不知所措。
02 用積極傾聽協助嬰兒
很多新手父母對養育孩子缺乏耐心,在成人之間,他們能夠準確理解積極傾聽的重要性,然而,對於嬰幼兒,他們卻懶於使用積極傾聽的技巧。
很多時候,父母在還沒有真正弄懂孩子哭泣的原因時,就想當然地直接採取了行動。在《PET父母效能訓練》這本書中,作者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邁克爾在他的小牀上大哭不止,媽媽將他的搖鈴遞給了他,邁克爾暫時停止了哭泣。但很快,邁克爾就將搖鈴摔到了地上,開始哭得更響。
媽媽撿起了搖鈴,塞在邁克爾的手裏,嚴厲地説:你要是再扔出去,就別想要了!沒想到邁克爾繼續哭,並再次將搖鈴扔掉,媽媽打了他的手,邁克爾開始嚎啕大哭起來。
現實生活中,相信許多父母能夠從這個事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當孩子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時,父母往往在沒有聽懂孩子的“話語”之前,就果斷粗暴地採取了自己認為的正確行動。
這種做法不僅會危害孩子的情緒健康,久而久之,還會導致親子關係的不斷惡化。
因此,養育孩子,父母僅僅給予陪伴是不夠的。他們還必須積極傾聽孩子的非語言交流,以便理解孩子的想法,並在孩子需要的時候,有效地滿足他的需求。
03 讓孩子有機會去滿足他自己的需求
為人父母,養育孩子的最終目標是,讓孩子能夠成長為自由的,擁有自主能力的獨立社會人。
而想要培養一個獨立自主的孩子,父母必須給予孩子適當的機會,讓他們能夠自行解決一些問題。
這就意味着,當孩子發現問題的時候,父母不要總是在第一時間就給予孩子過多的干預和介入,這將會剝奪孩子自由思考的獨立意志。
比如,當孩子發現某個玩具車不見了之後,開始大哭。家長可以進行積極傾聽:你需要你的玩具車,但是它不見了。
孩子可能會往沙發上看看,但是沒有,家長可以進行及時反饋:玩具車不在那裏。
孩子可能會跑去他的房間尋找,仍然沒有,家長依然及時反饋:玩具車不在那兒。
孩子想了想,向後門跑去,家長及時反饋:玩具車可能在後院裏。
孩子跑過去,終於找到了玩具車,非常開心。家長進行積極傾聽:你自己找到卡車了,真棒!
這一過程,家長參與進了孩子的問題中去,對孩子進行積極傾聽,而不是直接給予孩子一些建議,這會讓孩子自己去思考,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寫在最後:
對於不會説話的嬰幼兒,父母就是他們一切愛的源泉。
而一個能夠充分參與他們的生活,並且用心傾聽他們非語言信息的父母,對孩子而言,無疑滿載了全世界的愛與關懷。
而只有這樣的父母,才能夠聽懂孩子們獨特的語言,給予他們最好的呵護。
為人父母,以愛之名啓航,引領孩子走向獨立自主的過程,將會是我們能夠賜予孩子的最好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