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青新聞網訊 很多人都習慣於“睡前一盆湯”,來泡泡腳。近年來,隨着大家健康意識的提高,泡腳作為一種簡單易行的養生方法漸漸流行起來,有的人還喜歡應用各種“泡腳藥包”,泡腳真的如此神奇嗎?泡的時候應該注意什麼?河北省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蔡春江、中醫師王佳麗提醒,泡腳操作雖簡單,但也有些事項需要注意。
泡腳有扶正固衞之效
泡腳亦稱足浴,是中醫外治法之一。中醫認為,春季泡腳,昇陽固脱,夏季泡腳,暑濕可祛,秋季泡腳,肺潤腸蠕,冬季泡腳,丹田温煦。《內經》曰:“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也。”腎經之氣猶如源泉之水,來源於足下,湧出灌溉周身四肢各處。通過刺激湧泉穴達到養生保健、防病治病的作用。
《黃帝內經》中記載“陽氣起於足五趾之表,陰氣起於足五趾之裏。”“陰脈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謂經脈之行;三經皆起於足。”足三陰經起於足部,足三陽經止於足部。足三陽經和足三陰經循行在雙腳交接相匯,足踝以下就有33個穴位,占人體全身穴位數的十分之一,是五臟六腑精氣輸注、會聚之處。因此,對足進行浸浴,通過經絡傳達到內臟相關部位,暢通全身氣血,調節臟腑功能,達到扶正固衞之效。
泡腳雖簡單這些事情需要注意
器具:泡腳最好選擇木桶,保温效果好。注意泡腳桶的清潔,有足癬者,應單獨使用浴具。
水温:水量淹過踝關節為宜,水温不要太高,起初温度可以低一些,待足部適應温度後,慢慢加熱水,42℃左右為宜。泡完後不要猛然起身,容易發生頭暈。
時間:泡腳時長以微微出汗為宜,時間最好選擇17時-19時,此時足少陰腎經氣血流注最旺,藉助足浴刺激腎經氣血達到滋養肝腎的作用。注意,飯後半小時不宜泡腳,泡腳時,足部血管擴張,血容量增加,胃部血液供應相對減少,影響胃腸道的消化吸收功能。
按摩:泡腳時或泡腳後可以有意識的揉搓足部的一些穴位,效果更佳。
加料:應用中藥泡腳者應諮詢醫師,根據個人體質辨證開具泡腳處方,如果出現過敏或其他不適症狀者,立即停止泡腳,並予對症處理。不清楚自身體質者,最好用清水泡腳。
飲水:泡腳時或泡腳後及時飲用温開水,不僅可以補充水分,而且有利於體內代謝物的排出。
這些人羣不宜泡腳
泡腳並非人人合適,以下人員需謹慎:足部有皮膚病或破潰者;妊娠期、經期女性;嚴重心腦血管病及腫瘤患者;靜脈曲張、靜脈血栓、下肢動脈閉塞的患者;嚴重糖尿病、糖尿病足患者;嚴重貧血、體虛之人。
文/河青新聞網記者王珊
河青新聞網編輯夏惠芳|頻道主編陳雪|頻道監製賈江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