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説海外的教育觀

説説海外的教育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caoz的夢囈 (ID:caozsay),作者:caoz,頭圖來自:視覺中國

最近又來了很多國內的朋友,一起吃飯聊天,發現關心最多的話題,還是子女的教育問題。

我和一些新移民聊天時,不少人跟我説,他們看過我之前談新加坡教育的文章,而且看得非常仔細。確實,中國家長對子女教育的重視,可以説是舉世罕見,也可以認為是中國能保持人才競爭力的一個很關鍵的因素。

但我發現有一個問題:就是很多中國家長,帶着孩子來到國外讀書,但是在心態上、教育觀上,還是在中國國內的思路——依然沉浸在國內小鎮做題家的思維習慣上。所以我覺得,有必要做一些澄清和説明,既然你出來了,有些教育觀念,可能需要了解一下。

心態放鬆,這邊考大學的底線很高,或者説門檻很低。

有人會説,新加坡教育很卷,新加坡考大學的比例很低,新加坡只有不到1/3的學生讀大學。

我告訴你們,其實不是他們不能讀,而是他們不想讀,很多人想早賺錢,很多家庭覺得讀大學負擔過重。

人家只是不需要大學文憑也能體面生存,所以和我們的想法不同。而不是卷不進大學。

換句話説,只要你想讀,家裏不差錢的話,肯定是可以讀的,而且通常是可以讀相當不錯的大學,世界排名公認百強的大學,按照人羣基數對比,只要英語能過關,國內二本水平可以輕鬆考取。

不止新加坡如此,加拿大、澳大利亞,大概率也差不多如此。

所以用不着很緊張,擔心孩子以後上不了所謂好大學。

這邊的考試容錯率很高。

中國高考,錙銖必較,每一分都很關鍵,每一科成績都不能有閃失,稍微失誤一道題,可能就會遠離所謂心中夢校。

而這邊不同,無論A level,還是IB,所謂滿分、所謂全A,並不是你所有題都沒錯,卷面70分以上就是A,對學霸而言,稍微失誤根本不會影響成績。

A level對偏科的學生極為友好,最近我還跟一個老朋友聊天,他兒子明顯數學物理偏科,我説考A level可以去報帝國理工的,一門數學、一門進階數學、一門物理學,三門A,英語及格就行,然後找專業的中介把面試準備一下。其他科目無所謂的!

IB更側重全科,但是其實很多人不知道的是,IB也不是説分數高就一定行的。

其實牛津,劍橋的入門分都不高,每年都有IB不到40分的被錄取,但是和中國很大的不同是什麼呢?人家不是説卡着分數線錄取,而是分數只是錄取參照的一部分,其他是什麼,選課難度(同一門課程,學霸可以選擇高難度級別)、學校推薦信、競賽成績、面試狀態。

如果是競賽大牛,某些科目真的很強,哪怕總成績沒那麼全能,一樣可以進頂尖學府,但如果是平庸的學生,哪怕IB拿了滿分,牛津劍橋面試不錄也是正常的。

所以對於學霸而言,不用擔心考試中的些許失誤(失誤了也是A,失誤了也可以拿滿分),不用刻意和其他人拼總成績(上高難度課程的天然優勢、加上學校推薦信、競賽成績、平時成績背書、以及面試準備,不過除非極個別頂級名校,大部分並不需要面試)。

更誇張的是,很多人根本不用通過A level,IB就可以報考歐美名校,比如新加坡有所非常頂級的中學,NUSH(國大數理中學),用本校的平時成績單就可以報幾乎所有歐美名校。此外,還有不少本地學生會自己去報告北美的一些考試,作為申報材料,這些都是自願的。

此外,除了所謂A level ,IB 這樣的“準高考”外,新加坡學生還有其他的上大學途徑,比如O level成績(中四結束的考試)可以直接報澳洲,英國的很多大學的預科,然後一年預科就可以進大學,包括墨爾本大學在內的不少世界百強名校也是接納這條路線的,這樣比去考A level還能節省一年時間。

再比如,新加坡中四學生考完O level後,有超過2/3的學生會去讀Poly,然後Poly畢業後可以用平均分來直接申報大學,而且本地大學或澳洲大學可以直接讀大學二年級,這樣其實也不會耽誤時間。這裏我解釋一下,O level是中學四年級考,然後分流,JC是兩年,然後考大學。Poly是三年,之後可以直接讀大學二年級,所以最終讀書時間上沒有區別。

當然,我不建議新移民的孩子去讀poly,主要是心態不一樣,因為很多本地讀poly的孩子就不想讀大學了,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羣分,人會受環境影響的。

但如果孩子O level成績不理想,進不了理想JC,選擇去讀Poly,只要肯努力,三年後再上名校也有很多很多案例。

其實北美也有類似的情況,很多人從誰都能進的社區大學轉公立頂級名校,包括ucb、ucla這樣的頂尖北美公立名校,每年也會收納不少社區大學轉校生。所以不存在一考定終身,只要肯努力,基本素質夠,通路非常多。

專業比學校重要。

先説一個這邊的基本常識,新加坡呆得久的人會知道,新加坡管理大學的畢業生平均起薪高於新加坡國立大學和南洋理工大學,不是一年如此,而是年年如此。那麼有人會認為是因為專業的原因,是不是新加坡管理大學的專業比較熱門,那我再額外説一下,同等專業的情況下,比如金融專業、計算機專業,同等專業情況下,新加坡管理大學的平均起薪還是比那兩所高。

當然,同等專業情況下,這個高其實相差無幾,但至少有一點,在新加坡,用人單位眼裏,新加坡管理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同等專業的畢業生,屬於同一個檔次。並不存在誰強誰弱,當然,面試官會根據面試表現情況決定錄取誰、起薪多少;但至少,在簡歷篩選上,是沒有任何區別的。

那麼如果你是用人單位,我可以告訴你一個秘密,哪怕是新加坡科技大學,其熱門專業的錄取分數線也會顯著高於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冷門專業。

在新加坡,考入新國立、南洋理工,根本不是什麼難事,前提是,什麼專業。

新加坡管理大學的好專業,錄取難度真的一點不低於前兩所。其他幾所,同等專業相比也只是略低而已。

國人的特點是非常看重學校排名,其實在海外不是的,海外會把很多我們國人認為相差很大的學校當作同一檔,而其中選擇的關鍵是專業。無論是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加坡,都不外如此。

以前很多國人説什麼UCL水,什麼多倫多大學水。國人的特點是什麼,追求學校排名對不對,人家搞幾個圈錢專業專門收你們的錢,然後你覺得人家水,你真以為所謂名校的世界排名是靠幾個水專業堆出來的?人家優勢專業,優勢學科,放到北美頂級名校裏也是非常認可的。

在海外,年輕人並不過於苛求學校的排名,而更看重專業的選擇,所以很多頂級名校都會有非常容易進的專業,而一些看上去排名一般的大學,其中的好專業也是非常難進的。所以選擇學校和錄取offer的時候,不要一門心思只看學校排名。

所以回到前面,很多世界百強名校,對於海外的學生來説,如果不挑專業,真的是隨便進的。

不要痴迷於考試。

中國教育太痴迷於考試了,高考大家一起卷,還有很多復讀生,然後考研、考公,還什麼一戰、二戰。

在海外這是不可思議的,研究生為什麼要考,都是用平時成績去申的,公務員為什麼要考,無厘頭麼。

學習之餘,發展個人興趣:要有演講能力、規劃能力、邏輯表達能力,面試往往需要考察這部分的能力。此外,個人業餘愛好方面的成就,在申請大學中也是有相當比重的。

考試並不是全部,甚至並不是最重要的那部分。

最近有讀者在北美留學,説自己很執着,要拿全A,時間很緊張,其實我認為是不對的。全A不重要,要拓展社交、要多參與社交活動、多交朋友,參加一些興趣社團。關鍵課程拿A就很好,全A完全沒必要。

積極社交、積極發展興趣愛好,積極鍛鍊溝通能力、表達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成長過程,不要只是沉迷於做題和考試。

尊重年輕人的選擇。

我這個其實舊文説過好幾次,但是很多人都不服氣,都覺得我站着説話不腰疼。但換種角度來看——人都出來了,孩子都出來了,還用國內那套思維來約束孩子,必須讀什麼專業、必須上什麼學校,你出來圖什麼呢。

當然,你説未成年人見識有限,家長可以做好顧問和參謀的工作,可以儘可能協助提供資料的採集和整理(也要鍛鍊孩子自己採集整理資料的能力),但不要喧賓奪主,這是其一;其二,家長作為孩子讀書的資助人,可以確定一些範圍,比如某些貴族學校是財力不支持的,自己想去也不是不可以,自己掙錢自己去。財政手段可以做出一定的約束,而不是家長式的命令。

孩子喜歡學什麼,以後想做什麼,儘量讓孩子早點有感知,早點有規劃,自己的人生需要自己規劃,家長不要沉浸於培養巨嬰。

以上,真的,看到很多新來的朋友各種焦慮,各種道聽途説的謠言,特有此文。

考上好大學,不是終點。

很多名校寬進嚴出,進去容易,但畢業還是有難度的。還有,海外很多有才華的年輕人,是考上大學後才開始好好學習的。才開始認真做研究的,而我們很多人都是高考一結束就徹底放鬆了。

為什麼讓年輕人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因為你進入大學,做自己喜歡的課題,才會更有成就,更能前進。

幾個澄清:

1. 有人説,新加坡公立教育非常卷,有些家長給孩子報了很多班,看上去很緊張。拜託,那是家長卷,不是公立教育卷。有人説學生的學習壓力大,很多情況下也是家長過度焦慮引發的,你自己的焦慮把孩子整壓力了,然後怪環境幹啥。

2. 看到有些國際知名大學錄取分數線很低,是不是真的。

歐美頂尖名校不要看分數線,前面提到了,滿分不錄也有可能,低分錄取也有可能。看個人材料,背景,其他方面的優勢。和中國不一樣,分數只是錄取標準的一部分。但除了頂尖名校之外,其他大部分,包括世界前十的ucl在內,只要分數達標進入概率就很高。不過這個分數是相關專業的錄取分數,不是學校的錄取分數,務必要搞清楚。

3. 美國名校比英國名校難進,所以學生質量更好。

這個必須澄清一下,美國更強調所謂diversity,所以美國名校,對中國人來説更難進,因為逼着你去和華裔卷名額。英國名校更看重學術能力,如果你是個黑人社會活動家或者是墨西哥裔貧民窟出來的好學生(大約相當於硅谷華裔中下游水平),你會覺得美國名校比英國名校容易進多了。所以所謂美國名校學生質量更好大概特指的是亞裔學生質量更好。

如果只看成績不看膚色,美國名校名額基本會被亞裔壟斷,然後亞裔會發現上名校跟玩一樣。據説美國現在有些華裔申請名校,會刻意隱瞞自己的華裔身份,申請表儘可能像是一個其他族裔,連名字都儘量向拉美裔靠攏。只要不需要面試的學校,好像真有不少成功案例。

4. 新加坡從小學就開始分流,升初中一考定終身,壓力太大了。

小學分流是真的,一考定終身是瞎扯,前面提到了。

新加坡中學名校的錄取難度遠高於考入新國立大學和南洋理工大學,明白我的意思麼,所以考不進所謂中學名校其實沒什麼大不了的,不影響進入世界前五十的大學。

考不進中學名校其實也可以讓心態放鬆一些,反正牛津、劍橋、藤校什麼的就不想了,然後發現其他的好像都不難。

以上,希望對讓孩子在海外讀書的家長有所幫助;也希望年輕人都能健康成長,在學業道路上心想事成。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caoz的夢囈 (ID:caozsay),作者:caoz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End

虎嗅長期關注出海,為應對急劇變化的出海環境,特推出“出海潛望鏡俱樂部”,為大家提供一手出海資訊、鏈接頭部出海平台,提升出海人在宏觀趨勢、平台玩法、品牌打造、供應鏈管理等各個環節的認知力,結交關鍵資源。點擊下方圖片瞭解詳情,與我們一起高速進化。

説説海外的教育觀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557 字。

轉載請註明: 説説海外的教育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