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對於吃可謂是“無所畏懼”,“中國吃貨”絕對名揚內外。鴿子肉、蛇肉、果子狸、鼠類肉……你絕對別説自己沒吃過某種野味,畢竟説沒吃過,都沒人信。
從上個世紀的埃博拉病毒,到今天的新型冠狀病毒都與吃野味脱不了干係。歷史經驗和現實教訓無不在告訴我們:吃野味容易患疾病。其實這個道理“藥聖”李時珍早在400年前就警告過人們了。
《本草綱目》記載:
隨着現代食者們的不斷嘗試,人們發現了許多來自動物們的美味和補品,取自鯊魚的魚翅、鹿角的鹿茸……什麼兔肉、鼠肉、蛇肉更是在人們的餐桌上頻繁出現。也許有人會花費千金以求野味,會因為吃了野味而洋洋自得,可是這背後的風險他們又可知道?
什麼油澆猴腦、三吱兒等不僅殘忍更讓人無法接受。在一些落後的鄉村裏,人們對於能捕捉到的動物更是毫無忌口,松鼠肉、貓肉、蝙蝠肉……只有你想不到的。
也許在過去,人們面對貧苦,為了能飽肚什麼都願意吃,對於好不容易捕捉到的野生動物更是欣喜若狂。但是食用野味為什麼有危險你可知道?
食用野味有危險,原因在於:
1.處理野味比食用野味更容易感染疾病。高温對於殺害病毒、寄生蟲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直接的接觸感染率是最大的;
2.社會中化學類的污染對自然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大,野生動物們生存的環境變得不再純粹,一些化學用品對野生動物的危害容易導致變異,具有不可估量的潛在危害;
3.人的免疫系統也是不斷需要強化的。人類的免疫系統只能對已經出現過併產生抗體的病毒進行抵抗,想要抵禦未知的或者是變異的病毒還需要不斷地研究;
4.野味並沒有經過嚴格的食品安全檢查和檢疫過程,食用的後果要自我承擔。
從營養學的角度看,野生動物的營養價值並不比豬、鴨、雞、牛……等特殊,只是會因為品種問題導致某種營養元素含量不同。野生動物會因為生活在自然中,其食物來源也來源於自然,人工控制度低,使其脂肪含量偏少,肉質的口感較佳。科學證明熊掌、魚翅中含有大量的膠原蛋白,但是普通的豬腳、牛筋中同樣還有大量蛋白質及膠原蛋白。
也許吃一些什麼鹿茸、蜂蛹、蛇膽,及一些竹鼠、竹蟲、蛇肉等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滋補身體,要明白每個人的體質不同,過度的滋補反而不利;要明白取之有盡,用之有度;更要理智對待。
人們不能一味的從大自然中去捕捉動物,獲取美味,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讓彼此發展,相互平衡。保護野生動物不只是控制人們不去食用它、不去從中獲利,更在於人們主動的去營造有利於他們生活的環境,否則更大的危害會等着我們。
參考資料:《明史》、《李時珍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