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子“掉”到大腿根,這病太罕見

本文轉自【揚子晚報】;

“我從醫30年了,這是第2次碰見”,

是什麼病讓“見多識廣”的醫生都驚歎?

事情還要從一個急性腹痛患者説起。

腸子“掉”到大腿根,這病太罕見

3月27日晚,一名81歲的老奶奶被送入鎮江市江大附院(江濱醫院)急診。老人當天下午突然肚子疼,但和普通的急性腹痛相比,症狀格外“奇怪”,只見老奶奶一隻手摸着肚子,另一隻手還掐着大腿根,説這兩個地方都“痛得要命”。

腸子“掉”到大腿根,這病太罕見

腸子“掉”到大腿根,這病太罕見

這種“冷門”疝氣,很容易漏診、誤診

這位老奶奶首診去了家附近的一家醫院,初步診斷其為腸梗阻,建議到上級醫院做急診手術。3月27日晚,她進入江大附院後,會診的疝與腹壁外科負責人、副主任醫師張清給出了不一樣的答案:結合查體和症狀,他認為老人患上的可能是“閉孔疝”。

而檢查結果也證實了這一點,CT提示老人的盆腔漏了一個“洞”,一段腸子從這個“洞”掉進了大腿根部。

閉孔疝如果處置不及時會導致腸絞窄、腸壞死,所以事不宜遲,必須立即手術。

當晚,疝與腹壁外科團隊就在全麻下行腹腔鏡探查手術,探查結果與術前診斷一致,予行“腹腔鏡下嵌頓性閉孔疝復位”。由於手術及時,嵌頓腸管未發生血供障礙,一期同時行“腹腔鏡下閉孔疝補片修補術”。術後,老奶奶的肚子和大腿根疼痛消失,恢復得非常順利,術後3天就辦理了出院。

“閉孔疝非常少見,我從醫30年也就遇見過兩例,而且它的症狀很容易‘迷惑’醫生,所以診斷上比較困難。”4月20日,張主任向記者介紹,腹腔臟器經髖骨閉孔向股三角區(由腹股溝韌帶、內收長肌內緣和縫匠肌內緣組成)突出的腹外疝稱為閉孔疝。閉孔疝位於恥骨肌的深層,股三角區的下端,在閉孔肌的上方,恥骨肌和內收長肌之間。

腹股溝疝、切口疝等常見的疝氣,都會發現明顯的“鼓包”,而閉孔疝在腹部不能觸及腫塊,所以初診時醫生往往不會聯想到疝氣,很容易被漏診或誤診。

又叫“小老太太疝”,專挑年紀大、消瘦的女性下手

張主任告訴記者,一般來説,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得疝氣,但閉孔疝是個例外,它好發於消瘦的老年女性。這是因為女性閉孔管較男性寬大、平直,而生理上由於多次妊娠、腹內壓增加,會造成女性會陰過於鬆弛且寬大,如果身體比較瘦弱,就會導致閉孔內口失去腹膜外脂肪組織的襯墊保護,覆蓋其上方的腹膜易凹陷而形成疝囊。

所以,閉孔疝又有個別稱,叫“小老太太疝”。

閉孔疝的主要症狀為:

1、閉孔疝嵌頓後壓迫閉孔神經,會呈現出從腹股溝部和大腿內側放射到膕窩的刺激性疼痛的症狀。

2、可引起腸梗阻症狀,如噁心、嘔吐、腹痛、停止排便排氣等。

張主任提醒,如果出現腹痛並伴大腿根疼痛的症狀,一定要及時就醫,尤其是瘦弱的老年女性,出現上述症狀,應警惕閉孔疝的可能。

疝氣久拖不治會致命,手術是唯一方法

疝,是人體內某個器官或組織離開其正常解剖位置,通過先天或後天形成的薄弱點、缺損或孔隙進入另一部位。説得通俗一點,就是某個器官有些“調皮”,發現一些人體的漏洞後乘隙而入,這就形成了疝。有的人身體突然鼓出來一個大包,十有八九就是疝了。

疝氣疝氣,很多人誤以為裏面是氣。其實,疝氣裏面一般都是腹腔內的臟器,大多數是小腸,所以疝氣又叫“小腸氣”。

95%的疝看得見摸得着。有的人在洗澡時偶然發現自己大腿根部多出來一個包塊,不痛不癢的,躺下去又消失了。有時這個包塊還會突然變大,用手向上輕輕推擠有輕微阻力感隨即很快消失,有時同時聽到咕嚕聲。此外,腫塊突出時患者會有下墜感,伴有脹痛或牽扯性腹痛。

張主任警示,成年人患疝氣沒有自行癒合的可能,正所謂“小洞不補,大洞吃苦”。如果疝氣不及時治療,隨着時間延長,症狀會越來越重,可能發生腸管嵌頓於缺損處,導致腸梗阻、腸缺血等嚴重併發症,甚至危及生命!

“就像衣服破了洞不去修補,洞肯定會越來越大,治療疝氣唯一的方法就是手術,所有打着治療疝氣幌子的藥物均不可信。”

來源|通訊員 孫卉 錢小薔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萬凌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74 字。

轉載請註明: 腸子“掉”到大腿根,這病太罕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