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家長將孩子説話晚視為是“貴人語遲”,同時也認為孩子以後會更加的聰慧、大有發展。
這種説法也讓不少心急的父母開始放寬心,可是這個説法是正確的嗎?殊不知很多人都對“貴人語遲”理解錯了。
孩子説話晚是貴人語遲? 很多人理解錯了
在我們的生活中,如果誰家的孩子説話比較早,那麼親戚朋友會誇孩子説話早是聰明的代表;如果誰家的孩子説話比較晚,則會用“貴人語遲”安慰。
實際上“貴人語遲”這個成語源自《論語·學而》中的“貴人語遲,敏於行而不訥於言。”指代得是那些真正的君子,行事都講究謹言慎行。
但是隨着流傳下來,被大家賦予了新的定義,將這句話作為是孩子説話晚的,最有利的心理安慰,其實這也是一種誤區。
要知道,孩子語言發育的敏感期還是比較短的,如果錯過了,便很難給到孩子語言發育上更好的刺激。
孩子的語言發育也有“敏感期”
通常來説,寶寶在7-8個月大的時候,就可以對聲音進行模仿了,到1歲大的時候會叫爸爸、媽媽;等到1歲半,則可以聽懂比較簡單的指令並回答。
寶寶到了3歲之後,基本可以用語言去表達自己的想法,也説明了0-3歲也是大腦智力快速發育的黃金時段。
很多事實證明,那些説話早的孩子,在組織語言進行表達的過程,也是對大腦思維能力和認知能力鍛鍊的良好過程。
所以孩子的語言能力也是一種基礎性的工具,幫助孩子更好的學習其他的技能,使孩子腦部的神經突觸得到更好的刺激,助力孩子的智力發育。
而且抓住了孩子語言發育敏感期,孩子學説話早,在上幼兒園和小學之後,與人溝通的能力則能看出優勢。
與之相反的是那些説話較晚些的孩子,在口語表達交流方面就會稍弱了一些,對於往後的學習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所以説,0-3歲不但是語言發育的敏感期,同時也是為孩子以後智力、各方面能力奠定基礎的黃金時期,父母別錯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