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教育孩子”改成“反饋孩子”,你的教育就會豁然開朗了

無論是父母還是老師,還是説社會,在談到培養孩子時,使用的都是“教育”這個詞彙。大家也好像從來沒有覺得這個詞彙有什麼問題,但是隨着我對兒童生長髮展的理解,我卻越來越發現,“教育”這個詞彙本身就有問題。

甚至可以這麼説,我們在教育孩子過程中面臨的大多數問題,都是建立在“教育”這個詞彙本身上。

有問題的“教育”

首先,“教育”是以父母為中心的

父母教育孩子,在這個教育過程中,孩子是被教育的目標,是需要做出改變的對象。而父母是行動主體,父母認為孩子對,孩子就是對的,父母認為孩子不對,孩子就是不對的,就是需要被教育的。顯然在這個教育過程中,是以父母為中心的。,而不是以孩子為中心的。

當父母認為孩子不對時,就教育孩子,孩子就需要配合父母做出改變。如果孩子的表現不符合父母的要求,父母就可能升級教育手法,從講道理變為生氣發火,目的就是讓孩子聽自己的,做出改變。

既然“教育”是以父母為中心的,那也就註定了父母採取的教育方式更多是符合自己利益要求的,而不是符合孩子的。比如説父母為什麼容易情緒失控,對孩子生氣發火?很簡單,因為這樣的發火可以讓父母情緒得以發泄,維護自己的心理健康。當然,作為被髮泄的對象,心理肯定是受到傷害了。

建立為父母自己服務的教育思想下,你指望能教育好孩子?

把“教育孩子”改成“反饋孩子”,你的教育就會豁然開朗了

其次,“教育”是一種從上到下的單方面輸出

建立在“教育”的理念下,教育行為是一個單方面輸出的過程,而且是一種非常糟糕的單反面輸出。

“教育”發生的過程是從父母到孩子,這個過程是單向的。但是父母跟孩子之前的影響是雙向的,而不是單向的。比如説,如果父母習慣的用命令性的語言控制孩子,那麼必然會引起孩子的反抗;相反,如果父母採用尊重的語言跟孩子溝通,那孩子就不會叛逆。父母改變了自己,就會影響孩子的表現。而在“教育”的理念下,父母只想改變孩子,而自己卻不改變,那就註定教育往往是不成功的。

而且這個單向輸出還是一種從上到下的過程,父母容易有一種優越感,不考慮孩子的感受,因此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

最後,“教育”=控制

教育的本質是一種控制。

雖説我們談到教育時,往往包含教授對方知識的意思,但是這種教授知識何嘗不是一種控制呢?教授對方正確的知識,糾正孩子錯誤的知識或行為,這不就是控制嗎?就好比孩子原本闖紅燈,因為他們不懂交通知識,現在我們把這類知識教授給他們,讓他們遵守交通規則,這是不是控制呢?

正因為“教育”的本質是控制,所以我們特別反感那些想教育我們的人,因為我們本能地追求自由,反抗被控制。

把“教育孩子”改成“反饋孩子”,你的教育就會豁然開朗了

“教育”表面上看起來沒問題,但是“教育”存在的這些隱含意思,使得父母在採用“教育”思想應對孩子時,不自覺的就採用了以上的錯誤態度或者方法,使得孩子就天然的反抗父母,所以使得父母的教育孩子過程困難重重。而父母往往還意識不到這是自己造成的,反而怪罪孩子叛逆不聽話。

那不用“教育”,那用什麼思想來面對孩子呢?這就要用到我們説的“反饋”了。

為什麼要用“反饋”來代替“教育”

“教育”孩子的過程,其實就是父母改變孩子周圍的環境,調整環境的反饋,從而影響孩子。無論父母講道理,還是批評打罵,這是不是都是屬於孩子周圍環境的一部分?那父母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是不是就是在調整反饋?

那為什麼父母調整環境,改變了反饋就影響了孩子呢?

生命的本質其實是適應環境,只有這樣才能最大可能地保證生存。這也就決定了,有什麼樣地環境,產生了什麼樣的反饋,人們就會表現出什麼樣的行為。所以,我們之所以教育孩子效果不理想,歸根結底是因為沒有創造出合適的環境,因此孩子也就沒有表現出我們期望的行為。

舉個例子,孩子為什麼不喜歡閲讀,只能説明父母沒有創造一個閲讀的環境。你説父母天天抱着手機玩手機,這樣的環境下,孩子怎麼可能會表現出喜歡閲讀來呢?

換句話説,只要父母沒有控制環境,環境產生的反饋沒有改變,那麼父母做出的教育行為也很難起到效果。在沒有閲讀的環境下,無論父母怎麼強調閲讀的重要性,逼着孩子閲讀,孩子也很難喜歡閲讀。

這也就決定了,只要我們控制好環境,反饋得當,就可以改變孩子。孩子的行為只是適應環境的產物,這才應該是教育的本質。因此當我們採用反饋思想時,就會下意識的思考整個環境的力量,通過環境來塑造孩子的行為。

不僅如此,用“反饋”的思想面對孩子,還可以完全避開“教育”思想下存在的問題。

1、反饋是以孩子為中心的

當我們問自己“如何反饋孩子”時,誰需要做出改變?毫無疑問,是父母。父母需要考慮孩子的認知能力、心理感受等,從而確定何種反饋是恰當的,是可以影響孩子的,然後及時做出調整,從而達到讓孩子改變的目的。

那誰是這個行為的中心?答案顯而易見,是以孩子為中心。父母是為孩子服務的,通過改變自己或者環境來改變孩子,而不是簡單直接打逼迫孩子脱離環境的改變。

把“教育孩子”改成“反饋孩子”,你的教育就會豁然開朗了

2、“反饋”反映的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

“反饋”是建立在以孩子為中心,通過改變環境來塑造孩子行為的,這就要求父母必然要反思自己的行為,因為自己的行為其實也是環境的一部分。所以,要談如何“反饋”孩子,就必然涉及到如何調整自己的行為,分析自己的行為是否存在問題。當然,如果孩子的問題確實是父母行為造成的,那父母改變了自己行為,也就使得孩子改變自己的不良行為。

3、反饋,不是控制的\"控制\"

反饋歸根結底也是一種控制,只不過這種控制沒有被孩子感受到,所以孩子不會覺得這是一種控制。

就比如説我們營造了一個讀書的環境,那孩子意識到父母這是在想控制他閲讀嗎?不會的。因為父母並沒有要求他去閲讀。只不過在這種環境下,父母不説,孩子也會自然而然地就會走上閲讀的道路。

總結

當父母用“反饋”的思想面對孩子,而不是用“教育”的思想面對孩子時,父母把自己置於與孩子一個平等的位置,用整體性思維,通過調動整個環境的力量來改變孩子,因此可以更好的達到父母的教育目的。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385 字。

轉載請註明: 把“教育孩子”改成“反饋孩子”,你的教育就會豁然開朗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