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在家族羣或者朋友圈中看到過味精會致癌的“養生訊息”,被自己家的親人耳提面命,不要用味精。這種説法流傳最為廣泛的時候,很多家庭都不用味精了,但雞精卻成了人們的新寵,不少人認為雞精是味精的最佳代替品。雞精真的比味精更健康嗎?讓我們一探究竟。
雞精,味精本是同根生生活中有許多人用雞精代替味精,説雞精更加健康。其實,並沒有多大區別,因為雞精的基礎成分是穀氨酸鈉,味精的主要成分也是穀氨酸鈉,這就意味着雞精與味精本是同根生。
也有這麼一種説法,雞精是含有40%味精的調味品,成分大致相同,在安全性上可不存在誰更健康的問題。所以用雞精替代味精的做法,沒有什麼現實的必要性,沒有多大意義。
還原“味精緻癌”的真相生活中有很多人對味精很排斥,認為味精是工業產物,是有毒的,吃下去有損身體健康,甚至會致癌。家醫君來與大家探討一下味精的安全性,聯合國糧食組織就曾與世界衞生組織合作,對味精進行了實驗研究。
在科研人員進行了大量實驗,查閲大量資料後,最終得出結論:味精作為食品添加劑是集體安全的。其次,味精不屬於工業產品,它是利用細菌發酵得到的,嚴格來説屬於天然食品,自然也沒有工業毒性。
至於味精緻癌的説法,太過絕對了。之所以有這樣的説法傳出,是因為味精當中的穀氨酸鈉在超過120℃的時候,會轉變成焦穀氨酸鈉,焦穀氨酸鈉是一種致癌物質。
但是,人們在炒菜的時候,温度是鮮少會超過120℃,所以也少有這一變化產生。況且有許多人都是在炒菜出鍋前才放味精的,這樣會更安全。
味精烹調,建議這麼用味精在超過120℃時,確實會轉化為焦穀氨酸鈉,但是在一般食品的烹調温度條件下,味精的性能比較穩定,不會擔心轉化為焦穀氨酸鈉。不過味精的使用需要注意一些事項,確保身體健康。
1、 控制烹調温度
味精是沒有辦法承受高温處理的,所以要想辦法控制烹調温度。尤其是不要在油炸或者油汆的時候加入味精,因為這兩種烹飪方式所需要的烹調温度條件比較高,會超過120℃。
2、 出鍋時再放味精
為了確保味精不失去鮮味,可以再出鍋時再放味精。炒完菜之後,把火關掉,再放入味精。如果在炒菜的過程中放味精,味精會失去鮮味。
3、 少放鹽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穀氨酸鈉,鈉元素會比較高。所以在放鹽和味精的時候要注意比例,儘可能控制在3:1或者4:1。放過多的鹽會壓住味精的鮮味,而且會讓人攝入更多的鈉元素,時間長了會產生較大的健康風險。
4、 涼拌菜時要溶解
有些人在做涼拌菜的時候也喜歡放味精,但是有一點需要注意,那就是它低於85℃是無法溶解的。要提前用85℃的水把味精溶解開,然後再拌到涼拌菜當中,這樣才能發揮味精的功能。
雞精和味精並沒有太大的區別,雞精的基礎成分是味精。是使用雞精還是味精,要看自己的口味。味精有毒的説法,是錯誤的,味精緻癌的説法,説得過於絕對。如果實在不願意使用味精和雞精,又想提升飯菜的鮮味,可以自制香菇粉或者自制蝦皮粉,材料肉眼可見,用的放心。
家庭醫生在線專稿,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