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孩子有3種行為時,家長不能手軟,一定要打

由 甫全勝 發佈於 健康

“孩子不打不成器”,雖然這句話不完全正確,但也有一定的道理所在。

這個世界上的人各種各樣,不是每個人都會無條件的忍受熊孩子。自己的孩子還是自己教育好。但是,當孩子犯錯的時候,一定要捨得教育孩子, 不要盲目的慣孩子。

如果孩子出現以下3種行為,該打就打,別不忍心。

1、愛欺負別人

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總是需要一定的肌膚觸碰,才能讓他感覺到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如果一個孩子在孩童時期與父母的肢體接觸比較少,那麼在慢慢長大之後可能會出現兩種極端:一種是特別粘人,極度渴望接觸、渴望愛;另一種是會通過暴力等方式來建立與別人的聯繫與紐帶。

因此,如果孩子喜歡欺負其他小夥伴,父母就需要反思自己與孩子的相處模式了。

如果孩子在欺負別人的時候,口頭警告和訓斥已經不管用,那就打他一頓,長長記性吧。畢竟,現在不給孩子教訓,長大以後,他將得到更大的教訓。

2、脾氣不好,愛罵人

閨蜜最近遇到了個育兒大難題。

説四歲的兒子,最近忽然表現得有些“暴力”。經常發泄不滿情緒的時候,把“臭屁”、“臭老師”這些髒話掛在嘴邊……總之,幾句話下來,就把別人説得失落又傷心。

孩子在罵人的時候,家長要及時制止,如果孩子不聽,還和大人頂嘴,這時候就有必要給孩子一些小小的懲戒了。

孩子的素質培養,父母的教育非常重要,如果沒有以身作則,再嚴厲的斥責也只是蒼白無力。

3、習慣性推卸責任

犯錯並不可怕,但是孩子一犯錯就推卸責任,怨天怨地怨空氣,就是不怨自己,認為自己什麼錯都沒有,這種行為最可怕。

父母總是苦口婆心,孩子得不到教訓,下次還是會再犯。當試過很多次的和平解決,孩子還是改不掉這個臭毛病的時候,就要教訓他一番了。

不過家長在教訓完孩子之後要告訴孩子:犯了錯勇於承認才是好孩子,爸爸媽媽打你不是因為你犯錯,而是因為你推卸責任!

一個人從小沒有責任心,長大以後也很難有出息。略施小懲,是要讓孩子記住:做錯事,就要勇於承擔責任。

打孩子,最終的目的是要讓孩子記住自己的錯誤,以此為戒。如果掌握不好方法,反而會適得其反。

所有家長記住了:適當打孩子不是因為不喜歡他,而是希望孩子變得更優秀,為的是不讓他將來在外人前吃虧。

一定要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打你不是不愛你,而是希望你變得更好。【延伸閲讀】

良好親子關係的建立技巧

1.不當“法官”,學做“律師”

有部分父母在孩子遇到問題時,就開始用“法官”的態度來教育孩子,沒有全面地瞭解孩子,高高在上單純地説教,這隻會讓孩子產生牴觸心理。父母應當像“律師”一樣,充分剖析孩子的內心需求,不要輕視他們的自尊,給予並維護他們應有的權利,和他們成為互相信任的朋友,這些才是父母應當做到的。

2.不當“裁判”,學做“拉拉隊”

人生,就是一個大賽場,孩子必須自己參賽,父母不能替代孩子面對生活,更不能當“裁判”,而是應作為“拉拉隊”來給予孩子鼓勵,給孩子力量。面對日常生活、學習等各方面問題,父母要充分給予孩子空間,讓他們做出選擇,而不是一味的善作主張,替孩子決定好。

(1)選擇前。儘量不要引導孩子,導致孩子做出父母自認為好的選擇,而是給孩子足夠的選擇,讓孩子真正面對各種問題,留下印象,總結經驗教訓;

(2)選擇時。父母依舊不要提出過多的想法,除非孩子做出的選擇會傷害到他們,否則不要擅自改變他們的想法,讓孩子自行面對,讓孩子成長起來。

(3)選擇後。在孩子做出正確的選擇後,父母應當為孩子感到驕傲,感到開心;倘若孩子的選擇並不怎麼合適,父母也不要嘲諷孩子,而是讓孩子總結經驗,以便下回做出更好的選擇。

作為“拉拉隊”,一方面父母應當細緻觀察,發現孩子優秀的地方,並竭力稱讚他,為他加油,給他力量;另一方面,在小朋友遇到挫折、失敗時,父母也應當支持他,適當的指引他們方向。

3.不當“馴獸師”,學做“鏡子”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只有清楚地瞭解、認識到自己,才能超越自己。因此,孩子只有根據對比他人的行為舉動,才能真正認識自我。這也就體現了父母的作用,父母要學做“鏡子”,讓子女願意與父母相互交流,才能真正幫助兒女提高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