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觀念都認為,生兒子傳宗接代,還能給自己養老,所以很多老一輩的父母都疼兒子多,什麼好用的好吃的,都緊着兒子,如果兒子是老幺,甚至會被寵上天去。
可是現實證明,兒子不一定都是孝順的,父母年紀大了才真正知道,兒子和女兒相比,究竟哪個更好。
七旬大媽被塞進養老院,含淚控訴:到晚年才明白,生兒生女真不一樣
艾大媽今年76歲了,有一個女兒和一個兒子。從小她就比較疼兒子,年輕時家裏沒幾個錢,所以大女兒讀了高中就出去打工了,掙了錢寄回家,她就拿去給兒子繼續上大學,雖然感覺愧對女兒,但她還是要先緊着兒子,畢竟自己以後要跟着兒子住的。
老伴去得比較早,艾大媽覺得孤單,就搬過去和兒子住了,兒子剛結婚時,她還能幫忙煮菜掃地,現在身體不大好,幹不了什麼活。
等兒媳有了孫子,家裏就開始不平靜了,兒子開始説家裏太窄,孫子都沒有活動的地方,最後勸她去養老院住一住。
艾大媽聽了當下就氣得説不出話,她死活不肯搬,這個新家的首付她還出了錢的,而且她又不是要人照顧,為什麼要她去養老院啊?
這個讓她傷心的節骨眼上,女兒來了電話,把艾大媽接過去住了。到了女兒住的地方,艾大媽看到女兒家裏也不大,比兒子家還要小,想到自己從小疼到大的兒子,女兒卻只上了個高中,她心有愧疚,卻也只能無奈地嘆了口氣:養兒並不能防老,不氣死她就不錯了。
現在,艾大媽逢人就誇自己的女兒,懂事又孝順,心情好了,身體也漸漸硬朗了不少。艾大媽平時還幫忙女兒家裏煮飯,對自己的外孫女也是很疼愛,看到別人家對女兒孫女不好的,她還會説上一兩句。
現實生活中,像艾大媽這樣遭遇的並不少見,甚至有更嚴重的,因為並不是每個家庭都有個貼心小棉襖,能在關鍵的時刻雪中送炭。但艾大媽説養兒不能防老,也是片面的。兒女是否孝順,其實和父母自身給出的教育是密切相關的。
想要教出孝順的孩子,家長們就要注意這幾個問題了:
1、溺愛要不得
如果是孝順的孩子,那他必然懂得感恩。
有個故事是這麼説的:有個年輕人心善,每天給一個乞丐10元錢,一直持續了三年;三年後,年輕人就每天只給乞丐5元了,乞丐問他為什麼錢少了?年輕人説,我結婚了,要養老婆孩子。乞丐卻破口大罵,你竟然拿着我的錢去養老婆!
家長們務必不要讓自己的兒女變成故事裏只知道索取的“乞丐”。
父母如果從小溺愛孩子,孩子就很容易養成依賴的習慣,遇到難題就想着家裏幫忙解決,解決不了還會怨懟父母,他把父母對他的幫助當成了理所當然,他會理直氣壯地要求父母做這做那,完全不懂感恩之心。這樣的孩子,長大了不會懂得孝敬父母,他從小到大都習慣了向父母索取,一旦父母沒有用處了,他會選擇遠離。
2、以身作則
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更甚於學校。父母的言行舉止,都是孩子從小耳濡目染的養分,如果父母對爺爺奶奶孝順,過年過節定期陪伴老人,有什麼好的東西都想着給家裏老人留一份,那麼孩子長大後,他也會學着父母的樣子,給父母帶禮物,儘量幫父母解決各種難題,努力成為家裏的頂樑柱。
3、不可重男輕女
重男輕女是老一輩的觀念,等到老了也認清了女兒並不比兒子差的事實,並不一定是因為兒子不夠孝順,有時候也是因為兒子太忙,根本無暇顧及老人家的心理和健康問題。
目前對待兒子和女兒該怎麼養,年輕人比較一致的觀點是:兒子要窮養,女兒要富養。
窮養並不是説讓兒子去吃各種苦,什麼都不給兒子,而是要儘量創造更多的鍛鍊機會給兒子鍛鍊,培養他的責任心、受挫能力,這樣面對日益變化的世界,兒子承受力會更強;
女兒“富養”的意思,也不是什麼都要滿足她,不是溺愛,而是要帶女兒見多些世面,告訴她世界很大,有詩有遠方,這樣女兒長大後,就能經受得起任何誘惑,保持獨立自主。
今日話題:對於“兒子和女兒的教育方式”您有什麼看法嗎?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