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全媒+|營養不均、超重肥胖……改善兒童青少年營養狀況如何發力?
5月20日是中國學生營養日,今年的主題是“知營養 會運動 防肥胖 促健康”。當下正值全民營養周,專家表示,改善兒童青少年膳食質量,需加強孩子食育教育,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建健康食物環境。
我國學齡兒童營養健康狀況有待持續改善
《中國兒童青少年營養與健康指導指南(2022)》《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科學研究報告(2021)》顯示,我國6-17歲兒童青少年總體膳食質量有所改善,蔬菜、水果、蛋類、奶類及製品、大豆及製品攝入不足,烹調油鹽攝入量高於膳食指南推薦。
同時,隨着生活水平提高,外食、外賣越發普遍,油炸、肉類、高辣高鹽食品大比例佔據互聯網餐飲,兒童青少年含糖飲料攝入量相對全人羣偏高。
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健康所研究員於冬梅介紹,最近一輪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監測結果顯示,6至11歲兒童在外就餐率為69.7%,比2010-2013年增加了15.8個百分點;12至17歲兒童青少年在外就餐率為84.6%,比2010-2013年增加了15.1個百分點。6至17歲兒童青少年喝飲料達每天1次及以上的比例為15.5%。
在膳食結構不盡合理的同時,我國兒童青少年的身體活動普遍不足,不利於保持健康體重、預防疾病。數據顯示,我國6至17歲兒童青少年的身體活動不足率高達86.0%,超重肥胖率達19%。
國家衞生健康委食品司副司長宮國強説,一方面,我國學齡兒童營養不足問題依然存在,鈣、鐵、維生素A等營養素攝入不足還十分常見;另一方面,超重肥胖檢出率持續上升,增長趨勢明顯,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低齡化問題日益突出。
培養孩子從小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今年全民營養週期間,一間特別的“知食小賣部”陸續在幾座城市“開業”。這裏的奶茶貨架沒有價格標籤,卻用顯眼的字體寫着:“一杯奶茶下肚,需要連續打掃2間教室、每間掃上30分鐘才有希望消耗完。”
這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中國營養學會等單位開展的“‘知食’就是力量”活動中的一環。小賣部裏的“商品”不對外出售,而是通過趣味性的互動體驗,讓孩子學會識別日常生活中高油高鹽或高糖的加工食品,瞭解常吃此類食品對身體的危害,促進健康膳食和行為改變。
5月17日,在四川省成都市青少年宮(九里堤活動中心),兒童們參觀“知食小賣部”展覽。新華社記者 童芳 攝
有研究發現,學齡兒童的膳食營養攝入與其營養素養密切相關。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健康所研究員張倩説,學齡兒童時期不僅是生長髮育的關鍵時期,也是飲食行為形成和固化的關鍵時期。引導兒童青少年學習營養知識,有利於培養良好飲食行為習慣,促進終身健康。
最新發布的《中國學齡兒童膳食指南(2022)》在2016年版指南的基礎上,就突出強調了學齡兒童食育教育,即營養素養、健康飲食行為培養。
指南提出了具體、操作性強的營養建議,如怎樣吃好早餐,合理選擇清潔衞生、營養豐富的零食;天天喝奶,足量飲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飲料;每日進行60分鐘以上的中高強度身體活動,每週至少3次高強度身體活動、3次抗阻力活動和骨質增強型活動等。
家、校、社會共助少年兒童營養素養培育
“兒童食物選擇受家庭、學校、社區以及社會的影響。”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華辦事處營養專家常素英説,食物的供應、定價、促銷和營銷,以及相關的食物規範等都影響着兒童的食物選擇。
從《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到《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從《學校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管理規定》到《兒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實施方案》……近年來,我國出台一系列政策舉措對學生合理膳食、營養健康作出部署。教育部日前印發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要求學生參與烹飪勞動,瞭解食品安全知識,建立健康飲食觀念。
5月19日,合肥市翡翠學校廚師向學生們講解食物營養搭配知識。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 攝
切實的改變正在發生。節假日,更多父母選擇帶娃到“親子農場”採摘新鮮果蔬;“烹飪課堂”進校園,讓孩子們放學後變身“小廚神”;健康指導貨架落地各大商超,減糖、減鹽、減油食品一目瞭然;相關部門、機構和專業團體倡導推動食品包裝正面標識體系開發實施,幫助消費者更直觀地選擇健康食品……家庭、學校和社會正積極開展飲食教育,合力為孩子們營造健康食物環境。
教育部體衞藝司副司長劉培俊表示,兒童青少年營養健康促進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社會、學校、家庭、專家以及社會組織共同努力,攜手為兒童青少年健康學習、健康成長作出更大貢獻。(記者温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