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都知道:陪伴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但是由於肩負着生活的重擔,很多家長往往只顧及到孩子的物質生活,而卻忽視了他們真實的內心想法。的確,父母作為孩子聯繫世界的第一人,陪伴的質量能夠決定孩子自我認知的最終形成。但其實,並非是陪伴本身所起到的作用,而是在家長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將愛和温暖等積極能量傳遞給孩子,讓他們能夠感知並學習該如何去和他人,和世界相處。
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陪伴的重要性,但是卻無法做到,或者是忽視了陪伴的本質為何。有的家長一週有五天陪在孩子身邊,但是孩子卻還是會有抱怨,為什麼呢?"因為媽媽就是個十足的手機控,她坐在我旁邊就只會玩手機,不跟我説話也不陪我玩遊戲。"這種現象並非在如今的家庭中並不少見,它還有一個名稱叫做:隱性失陪。
"隱形失陪"看似家長陪在孩子身邊,但實際上他們的心思卻專注在其他事情上。比起缺乏時間陪伴孩子,"隱性失陪"或許更需要引起家長們的重視。陪伴是越多越好嗎?實則不然,寸步不離的陪伴也會不利於孩子的成長。陪伴最重要的是在精而不在於多。"高質量陪伴"才是最關鍵也是孩子最必不可少的成長需要。
在孩子三歲之前,請給予他們貼身的陪伴。
很多家長應該聽説過一句老話:一歲前不離手,三歲前不離眼。講的就是孩子在三歲之前,家長貼身陪伴的重要性。從孩子的年齡發展階段,我們也可以認識到一下幾個重要的階段。
首先是"口欲期"一般出現在孩子0到1歲的階段。在這個年齡階段孩子喜歡抓到什麼就往嘴巴里塞。這時候在滿足孩子的好奇心之餘,家長就要尤其保障衞生和安全。
其次是"細節敏感期"也就是孩子1到2歲時出現的一個時期。在這個年齡階段,他們會擅長髮現細節,這時候家長的引導對於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和肢體協調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這個階段也是孩子語言爆發的階段,親子之間的多交流對於開發孩子的語言功能也具有重要作用。
再者,當孩子處於2到3歲的階段時,他們就會進入一個"執拗期"也可以説是幼兒叛逆期。這個階段的孩子隨着自我意識的形成,會變得越來越有主見,在生活習慣上尤其想要自己做決定。這時候家長的陪伴可以幫助孩子建立一個更加有序的成長環境,這對於孩子的成長也具有十分有利的作用。
因此,在孩子三歲之前,多給予孩子貼身的陪伴。有句話叫做三歲定終身,也正是説明了這個年齡階段對於孩子的重要性。而所謂貼身陪伴也並不是意味着家長需要二十四小時守在孩子身邊,陪伴的關鍵在於互動和交流而並非時刻依偎在一起。單一的陪伴反而容易造成孩子形成俄狄浦斯情結,即產生過度的依賴心理,這對於孩子的成長反倒會造成不良影響。
孩子三歲之後,請減少寸步不離的陪伴。
為什麼説孩子三歲之後就不需要家長寸步不離的陪伴呢?一方面,孩子在這個階段會開始有自己的朋友,自己的交往圈,甚至是開始出現了自己的小秘密。另一方面,在這個年齡段,孩子的獨立意識正在慢慢形成,他們漸漸會擁有自己的三觀想法。因此從三歲開始,家長們需要給予孩子多一些思考的獨立空間,以及引導孩子進行獨立思考的意識。
這時候的陪伴更應該是"守望式陪伴"。將現實陪伴的重心向心理陪伴靠近。給予孩子內心足夠的安全感,實際上就是最好的陪伴了。就好比媽媽在廚房做飯,而孩子在客廳玩耍,當他扭過頭就能夠看到媽媽時,他的內心就會感到心安,覺得有安全感,從而安心玩耍。
陪伴時間的長短和孩子的身心發展並沒有絕對的關係。早在美國一本雜誌的研究中就已經證明了,陪伴時長與孩子未來的發展是絲毫沒有關係的。反而,當家長們在焦慮的狀態下陪伴孩子反倒會給孩子造成負面的影響。因此,陪伴的質量決定陪伴的最終結果,"高質量陪伴"才是每一位家長應該學會的正確教育。
陪伴時間不夠,家長可以通過這幾個方面進行"高質量陪伴"。
很多家長由於工作原因,對陪伴孩子感到有心無力。不妨試試這幾點,在有限的時間中,將陪伴發揮出最有效的作用。
1、注重對孩子心理的陪伴。
陪伴兩個字的核心在於"互動"。這強調的是實際上是注重對孩子心理的感知。而明白這一點,即使不在家,也可以很有效地陪伴孩子。朋友在外企公司上班,三天兩頭出差是常態。但是她和剛滿四歲的兒子卻沒有因此而疏遠,反而感情比那些天天待一塊的母子還要好。朋友説,她每到一個地方,第一時間就會打電話給兒子。看到有趣的東西還會拍視頻給他看,然後開心地和兒子互動。
就好比在路上看到一條狗,她也會拍視頻問兒子:"你看,它像不像大頭。好像大頭比較可愛是不是,你今天給大頭餵飯了沒有呀……"就這樣,母子之間一來一往地分享着日常,即使不在身邊,朋友也能知道兒子身邊發生哪些有趣的事情。有時候兒子甚至還會跟她分享小秘密。
2、擁有"優質時間"很重要。
心理學家大衞·帕爾米特曾經説:父母至少每週需要給孩子準備一個小時的特別時間。這實際上就是我們所説的"優質時間"也就是特意安排的能夠提高親子互動和家庭幸福感的時間。
就好比兒子喜歡吃肯德基,於是我們家就將每週六的晚餐,作為"肯德基之夜"。孩子往往從週五就開始期待週六晚的"大餐"。而這頓"大餐"不但可以滿足孩子的慾望,還能夠成為一個家庭互動的好機會,在飯桌上大家可以聊聊這一週經歷的哪些有趣或者惆悵的事情。其他人也可以發表自身的建議等等。
3、營造和孩子共同做事的機會。
共同做一件事,可以是打掃衞生,也可以是一起閲讀一本書,還可以是觀看一部電影等等。共同做事的目的就是將陪伴和做事兩者結合起來。在收穫或解決難題的過程中實現親子互動。
而成年人做事,實際上就是對孩子的示範。孩子在通過觀察或者參與到家長所做的事情當中時,就能夠從中認識收穫到不一樣的驚喜。因此,當你準備開始換燈泡的時候,不妨讓孩子在旁邊幫忙扶梯子。一起完成,你一定會收穫到不一樣的感覺。
作為家長,很多時候我們恨不得能夠擁有三頭六臂,能夠一邊工作一邊陪伴孩子的成長。儘管現實中我們無法分身,但是我們卻能夠把握有限的陪伴時光,在有限的時間裏,做到最優質的陪伴,將時光變成親子之間獨特難忘的陪伴記憶。千萬不要小看碎片的陪伴,抓住陪伴的核心,在潛移默化中,孩子也終將能夠收穫到成長路上的必備技能。而陪伴孩子更是陪伴自己,無論孩子還是家長,陪伴都是彼此最好的療愈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