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隔壁小明,期末考了99分,你呢,才90分!”“小宇每天彈琴一個小時,你連10分鐘都做不到!”“你看人家每天做家務,你就是個大懶蟲!”
一説起孩子,父母看孩子哪裏都是問題,張口就是別人家孩子如何如何,你怎麼就這樣。父母的本意是孩子能夠看到差距,努力趕上。
事實果真如此嗎?
看看孩子的反應:
要嘛不理你,或者撅起嘴巴氣鼓鼓摔門走了,又或者低下頭想找個地縫鑽進去,或者直接反擊你:“你看別人孩子都好,你要來當你孩子好了,我不當你孩子了!”
為人父母,我們總是不經意間拿自己孩子和別人的孩子比較,而且是拿自己孩子的缺點和別人孩子的優點比較。
我們總想:比一比,孩子就奮發有為了,知難而上了。
其實,比較,恰恰害了孩子。
那麼,比較會帶來哪些危害呢?
一、親子關係被破壞
父母喜歡拿孩子跟別人比較,孩子是非常反感的,甚至直接懟父母:你那麼喜歡他,讓他來做你的孩子好了。親子關係在比較中被破壞。
二、孩子產生自卑心理
父母喜歡比較,而且經常拿自己孩子的缺點和別人孩子的優點對比,好像父母眼中孩子都是缺點,孩子就會產生自卑心理,感覺自己樣樣不如人家,越來越不自信。
久而久之,孩子在同齡人面前抬不起頭來,看別人也都是優點,看自己就是缺點,從而產生自卑心理。
三、引發孩子嫉妒心理
經常被別人比下去的孩子,可能會對對方懷恨在心,產生嫉妒甚至報復的心理。這是非常危險的。
嫉妒心理產生,會對孩子的三觀產生嚴重不良影響,誘發孩子不良行為。
所以,父母一定不要再拿自己孩子和別人家孩子比較,沒有人願意被比下去。這樣的比較,百害無一利。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有這樣一句話:
“沒有一個孩子願意承認自己比別人差,他們希望得到大人的肯定,孩子對自己的認識也往往來源於成人的評價。”
那麼,不拿自己孩子和別人家孩子比較,父母又改不了比較的毛病,到底該怎樣做呢?
一、換一種方式比較,和自己比
一般情況下,父母總是拿自己孩子和別人孩子比,換一下方式就可以。不用自家孩子跟別人家孩子比的橫向比較,而是用“孩子的現在和過去比”的縱向對比。
看到孩子現在比過去哪些地方有了進步,孩子會特別受到激勵,知道自己在進步。
朋友一開始總是拿孩子跟別人比,孩子產生了嚴重的逆反心理,朋友意識到這點後,不再拿孩子和別人孩子比較,而是拿孩子的過去和現在比。
他對孩子説:“你以前不會游泳,現在游泳很棒,説明你有很強的學習和實踐能力。”“你的繪畫水平和去年比有了很大進步,線條、色調把握得越來越好了。”孩子聽了特別開心,也越來越自信。
朋友把比較從別人家孩子轉換到自己孩子的現在和過去,改善了親子關係,孩子也更加自信了。
二、比具體的行為和細節
在拿孩子過去和現在比的過程中,我們應指出孩子進步的具體細節,而不是簡單的“你比以前好多了”“你比去年優秀多了”,這樣的話語空洞沒有説服力,還可能養成孩子盲目自大的心理。
所以,我們要指出具體進步的點,有過程的評價。像前面提到的事例,朋友指出孩子的繪畫有了進步,線條、色調把握更加好了,這樣孩子能看到自己在這方面的進步,並努力做得很好。
這就是心理學上強調的對孩子正確的可複製的行為進行肯定,會對孩子的行為有指導意義,強化正確的行為,引導孩子向更好方向發展。
指出具體進步的點,強化正確的行為,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讚賞的真誠和肯定,將對孩子產生有利影響。
芳芳本來是比較膽小自卑的孩子,父母不再拿她和別人家孩子比,而是關注到她的點滴努力。
比如,她跳繩一分鐘只能跳100個,離160個滿分還有很大差距,但她跳到110個,父母就表揚她多跳了10個,而不是像以前那樣批評她離160個還有很大差距,永遠那麼差。
父母看到孩子的點滴進步,把這個進步點放大,會激發孩子的信心,孩子才能向更好方向發展。
芳芳在父母的鼓勵中看到自己的進步,也堅信自己肯定可以越來越好。
三、焦點放在目標和過程上
父母看自己孩子,往往看到的是問題,而且喜歡強調孩子的問題,這是非常不恰當的行為。問題得到反覆提醒強化,這個問題會變成更大的問題。
比如我們總是批評孩子三分鐘熱度,孩子很可能更加沒有毅力,而且也不想改變。因為他已經被下定義“三分鐘熱度”,這個標籤會無形中推進他成為“三分鐘熱度”的人。
如果你眼裏看到的都是孩子的問題,這無益於問題的解決,反而促使問題越來越嚴重。
復旦教授沈奕斐曾提出一個“優勢累積教育法”:少關注問題,多關注目標,努力讓孩子體驗成就感,積累成功經驗,找到自我激勵機制。
這是把關注點放到孩子的目標上,關注目標,讓孩子體驗在實現目標過程中的愉悦感,讓孩子看到自己離目標越來越近的成就感,孩子能從中得到更多快樂和自信,如果實現了目標,孩子就做到了“自我實現預言”,這將促使孩子做出更好的成績。
哪怕孩子暫時達不成目標,也關注和肯定孩子過程中的努力。父母看到孩子的亮點,更能激發孩子向優秀一面發展。
童童媽是一個很會教育孩子的人,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老師説:你的孩子多動症,只能坐三分鐘。童童媽這樣告訴孩子:老師説你以前只能坐一分鐘,現在能坐三分鐘,有很大進步。
網友分享了她讀中學時的經歷,有一次數學考試特別差,58分,不及格,全班倒一,她傷心難過得要命。
但是媽媽知道以後並沒有批評,而是對她説:下次你們班進步最大的人就是你啦,現在你考58分,如果下次考90分,你就進不了32分,你們班還能有人比你進步更大嗎?
她一想:還真是,同學都考了七八十分,不可能進步30多分。而且她有了目標,下次考90分。
她積極總結經驗,及時複習鞏固,第二次考試果然考到了90多分。
回想起來,她特別感謝媽媽在她考砸時鼓勵她,並給她指明瞭方向,讓她看到了希望。
當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父母不要聚焦在問題上,因為這個問題已經造成了障礙。父母更應該把焦點放在過程、進步和目標上,讓孩子對自己依然充滿信心。
四、寫在最後
美國學者戴維·劉易斯在《教育孩子四十條》中寫到:“從來不對孩子説,他比別的孩子差。”
是的,我們不要拿孩子和別人比,不要對孩子説他比別的孩子差,而是要關注孩子的過去和現在,看到孩子的細微進步,把焦點放在過程和目標上,相信孩子一定會越來越優秀。
做聰明父母,從不拿自己孩子和別人孩子比較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