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再熱也不出汗,有人不動一身汗?老中醫:多汗補氣,無汗養血
到了夏天,炎熱的天氣出汗在所難免,但是有兩類人卻有點不一樣,一個是我們常見的動不動就汗流浹背,一個是大家都熱得出汗了他卻似乎還沒出汗的跡象。這兩類人往往會感覺夏天比較難熬,因為汗出得太多,身子會感覺發虛,汗出得太少,體內的濕氣和毒素又不能及時排除。
但是這類不適西醫檢查似乎又查不出什麼問題,但是中醫卻能一句話道破其中玄機:衞氣虛則多汗,營血虛則無汗。
這是清代醫學家程文囿所著的《醫述》中的一句話,如果你屬於上面兩類人,那麼你要“對號入座”看看自己應該如何應對了。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治未病科副主任中醫師徐大成介紹説,“衞氣虛則多汗,營血虛則無汗。”這句話體現的是辨衞氣虛與營血虛的主證。
衞氣虛則多汗
衞氣屬陽行於脈外,如同一個衞士一樣守衞着我們的體表,具有衞外固表的功能,所以我們的衞氣虛了會導致“衞表失固”,皮膚的腠理少了這個衞士的保護則門户大開,我們體內的津液則隨之易於外泄,因此出現多汗。
這一類人羣往往都是一些氣血虛弱的孩子或者老人,而且他們有一個特點就是出汗特別怕風,一旦受風身體馬上就會生病。其實這類人羣,往往是身體氣虛虧損所導致,所以才會在身體虛弱的情況下稍微一動就出汗,當然我們也稱為是虛汗。更重要的是,中醫認為“氣隨汗脱”,汗出得越多我們的衞氣流失得也越多,這是個不良的循環。所以,很多人出汗越多越補水,但是治標不治本,原因就在於這個本不是缺水,而是氣虛。
營血虛則無汗
營血屬陰,內有津液,營血虛了我們體內的津液也因之而不足。津液缺乏這個源頭,所以會出現無汗的症狀。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就好理解為什麼衞氣虛弱導致多汗的人要“補氣”,即中醫所説的治療以補氣固表為主。營血虛弱導致的無汗,當以養血生津以滋其化源。
那麼,夏季氣虛汗多如何補氣呢?血虛無汗如何養血呢?試試下面這兩個食療方:
無汗者——四紅補血粥
食材:紅棗12枚,枸杞30克,血糯米50克,紅糖30克。
做法:洗淨紅棗、枸杞、血糯米,置於瓷罐中加清水,先用旺火煮沸,改用文火煨粥,粥成時加入紅糖,調勻。每日1劑,早、晚分服。
功效:有養肝益血,補腎固精,豐肌潤膚的功效。
氣虛汗多——膠芪棗湯
食材:阿膠9克,黃芪18克,大棗10枚。
做法:先水煎黃芪、大棗,水沸1小時後取湯,將阿膠納入湯藥中溶化,服用湯汁。每日1劑。
阿膠補血養顏,黃芪補氣,紅棗補血,三者用於氣血虧損,有利於保持容光煥發,健脾益氣,調和營衞。宜忌:由感冒引起的多汗不適用。
加減用法:氣虛偏重的可以在中醫師指導下適當增加黃芪的用量,血虛偏重的可以適當增加阿膠和大棗的用量。如果氣虛和血虛的症狀比較重,要及時到醫院找中醫師用藥調理,必要的時候可以吃一些清補的膏方和藥膳。
再推薦3個穴位按摩方法
1、關元穴
每日拍打位於臍下三寸處的關元穴:只幾天出大汗的現象就會減輕。這是因為,按揉小腸經可以多汗,而關元又是小腸經的募穴。
2、天池穴
按摩心包經上的天池穴:舉起雙手,把自己的大拇指壓在乳頭外側一寸左右的地方,那是心包經的天池穴.每天壓的時間要長一點(5--10分鐘),壓這個穴位可以清除心包裏的積水,心包裏的積水越少,自汗的現象就會減輕;
3、膻中穴
按壓任脈上的膻中穴(位於兩乳連線的正中,為心包募穴)5-10分鐘,也是去除心包的積水.胸悶的現象自汗的現象就會減輕或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