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式太極拳的顯著特點就是柔化,它的動作輕靈柔和,拳架中正自然,在練習吳式太極拳時技擊是很重要的,今天小編就帶着大家來了解一下吳式太極拳技擊的要領有哪些,喜歡吳式太極拳的拳友們可千萬不要錯過這篇文章哦!
吳式太極拳(北派)的技擊要領可以概括為:
上如行雲隨風變,下如流水順勢走,
彼剛我柔如翻版,處處旋渦處處軸。
引進落空合即出,沾連粘隨不丟頂。
吳式太極拳的健身原理可以概括為:
松靜除張,緩慢增力,
細膩化瘀,想穴除疾,
柔化抗衰,觀妙開智,
體腦並練,益壽延年
陰陽合德,與天同運。
關於“斜中寓正”的提法,在吳式太極拳界是有不同爭論的。
第一,“斜中寓正”的“斜”,不能理解為重心超出體外,遲滯不穩的那種“斜”。練拳時更不能出現前俯後仰的姿勢。這裏所説的“斜”,是要求在單腿負重,重心垂直的定勢時,非負重的另一條腿向斜後方或斜前方自然舒伸,從外形上看從頭頂到腳跟是一條斜線,但是斜線內的主體是中正的,即兩腳正(前後兩腳尖基本朝前),兩肩、兩胯正,兩乳頭與地面垂直,頭向上虛領,下頜微收,負重腿的鼻子尖、膝蓋尖、足大趾尖上下垂直相照,意想小腹放在大腿上;非負重腿能抬而不抬。所以叫“斜中寓正”。“斜中寓正”實際上也可以理解為“以斜助正”——斜腿就像電線杆的拉縴或一根立柱的斜撐一樣,對負重腿起到助穩和助靈作用。
第二,“斜中寓正”的“斜”還可以理解為有“傾向”之意。即凡是兩腿出現一正一斜時,思想上必須把意念完全放在中正的腿上,斜腿要為正腿服務。要向正腿傾斜
第三,“斜中寓正”符合“對立統一”的哲理。從技擊的實踐看,我發力向前推擊對方時,意念必須放在背後而不能放在前面;反之對方從背後推我時,我一想前面,對方就推不動了;向左蹬腳時意念在右掌,向右蹬腳時則意念在左掌。只有這樣做重心才能穩定,發腿才能有力。沒有這種意念的傾向,只求“中正安舒”,穩定性和力量都不會獲得最佳效果。練拳或實戰中前進後退,左右變化時,要在保證單腿負重且“中正安舒”的前提下,意念上稍稍有點前、後、左、右的傾向,即向前邁步意念傾向後腿,向後撤步意念傾向前腿,向右移動意念在左,向左移動意念在右,向上而寄寓下意,向下寄寓上意。所以“斜中寓正”可以全面解釋為“正中有斜,斜中寓正,正斜相依,陰陽互助”。“斜中寓正”正好充分表現出太極拳的哲理性。“斜中寓正”的提法,對加強太極拳體用過程中肢體的穩定性、靈活性,對加快前進速度,加大向前的衝擊力和向後的吸化力,是科學有益的。
第四,現實生活中很多事物的運動變化規律都能證明,只求“中正安舒”,是無所作為的。只有在保持重心穩定的前提下,做適當的、清醒的、有目標的傾斜,才能達到理想的目的,小到天平稱重如果秤砣不肯離開準星,就稱不起所添加的重量;滾動的車輪如果沒有向前或向後的驅動之力就會停滯不前;向前行走必須有後腿的撐力,向後倒退則必須有前腿的撐力等等;大到國家 富裕農民的政策,特區的開放,西部的開發等等,都是傾斜之力的作用。吳式太極拳要求的“斜中寓正”的科學性是毋庸置疑的。我所以在上述總結的歌訣中沒有提“斜中寓正”,是因為我提出的“單腿負重”已涵蓋了“斜中寓正”,故沒有再提。
吳式太極拳的主要運動特徵
對吳式太極拳(北派)的主要運動特徵細化為如下口訣:
端莊平穩,氣度開闊
單腿負重,軌道步型
虛實分清,六球相佐
立圓為主,按竅運身
輕靜柔化,伺機而動
緊湊舒伸,如水洇沙
行雲流水,純以意行
詩情畫意,三才相通
所謂端莊平穩,就是要求在練拳時,時時式式做到頭端、身正,肩平、腋虛,眉展、胸涵,撥骨、沉肌,提肛、舉尾,吸胯、抽腰,不偏不倚,不搖不晃,上下協調、內外如一,中正安舒,穩如山嶽,動如流水。要心專、神斂、意松。兩手如同捧着一碗硫酸水,平心靜氣,謹慎小心。練拳如此,做人做事,均應如此。
所謂氣度開闊,就是要求在練拳時,頭要與天相融,腳要與地相融,身要與空相融,要三才合一,有氣吞山河的氣魄。要提起精神,時時式式做到松而不懈,柔而不弱。精神要足活,心胸要寬暢。拳論曰:“精神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處在任何場合,面對任何人羣,遇到任何情況,處理任何複雜事物均應如此。
所謂單腿負重,就是要求在練拳時,身體的重心要完全垂直在一條腿上。用一條腿支撐全部體重,另一條腿能抬而不抬,只起斜撐和拉縴的輔助作用,不分擔體重。這是吳式太極拳一個最重要的特徵。各式太極拳都強調練拳時要“中正安舒”,但怎樣才能做到式式處處“中正安舒”?吳式太極拳認為必須學會在動、靜,開、合的每一瞬間,都能做到單腿負重 ,獨立自主,不偏不倚。
單腿負重變化靈活,不遲、不滯。前進後退、左右移動、上下起落、屈伸開合,都能做到不努氣、不用力,不勉強,圓潤輕鬆,靈活多變,可充分體現出太極拳的每一個動作,都是純任自然的運動。單腿負重,要求鼻子尖要和負重腿的膝蓋尖、腳大趾尖上下垂直,三尖相照。尾骶骨要和負重腿的腳後跟上下垂直相照。在重心絕對垂直的情況下,移動步法或起腿時還要做好“配重”。即負重側的肩沉、肘墜,合理遵循人體力學的原理。這樣膝關節就不會“切軸”、不會受損。橫膈膜、內臟、關節、韌帶沒有不合理、不舒服的牽拉,其運動始終處在一種松靜、自然、圓潤、合度、有序、有趣的狀態中,常此練習可以產生最佳的健身效果,可以出現巧妙的技擊功效。
所謂軌道步型,就是在練拳時要求兩足的前進、後退,左右移動後的定步時,兩腳尖均朝前,兩足平行,呈軌道式。步幅最小的時候是正步,即兩腳間隔寬約一腳,腳尖和腳跟距離長約一腳;步幅最大的時候是隅步,即兩腳間隔寬約一腳半,腳尖和腳跟距離長約半腳。這種步法在吳式太極拳界通稱“川”字步型,即身體兩側從肩井穴至湧泉穴比做“川”字兩邊的兩豎,整個脊椎和頭項,即從頭頂的百會穴至大小便之間的會陰穴比做“川”字中間的一豎。每一個動作的預動,或定勢時都要求“川”字中間的一豎,即頭項脊椎和負重的一豎(負重腿)重疊成為單腿負重。另一豎(腿)成為虛腿。實腿和虛腿的兩足尖都朝前,兩足是平行的,也是呈軌道式的。其實所謂的“川字步型”,只是在前進或後退的時候,其步法在左右移動過程中,尾骶骨經過兩腳中間時,瞬間呈現的一種態勢。這種態勢如白駒過隙瞬間即無。“川字步型”是瞬間的投影狀態,是實現單腿負重的過程。也可以説“川”字是不定型的。用“川”字來比喻吳式太極拳的步型,不如用“軌道”步型更為確切。單腿負重的軌道步型,進退轉換靈活,可以使上體重心以最快的速度轉移到另一條腿上,保持身體的“中正安舒”。技擊發力時再遵循太極拳“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的體用理論,所發出的力最沉穩、最松整、最深長、最有力,就會出現最佳的技擊效果。
所謂按竅運身,就是在運動時要想穴位,用穴位領着身體走。這是王培生老師的發明,是北派具有王培生老師風格特點的吳式太極拳獨有的特點。練拳時,觀想穴位,不但細膩柔和而且具有明顯的防病治病效果。技擊時,意想穴位,可以做到“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按竅運身”的提法把上述這一要求從理論到實踐都形象化了、具體化了、簡單化了,並提高了太極拳運動對治病健身作用的知識性、趣味性和實效性。
所謂輕靜柔化,輕,是輕靈,練拳時要求“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舉手投足順其自然,毫不用力,要“邁步如貓行”“腳踏如履薄冰”“落步不傷螻蟻命”“運勁如抽絲”或體會“腳踏祥雲身自玄”之妙感 ;靜,是神意專注,“體松心靜”“內固精神,外示安逸”,練拳時要“先在心,後在身,在身,則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虛靜至極“泉清水靜”“無形無象”“全身空透”能“聽蟻叫,觀蟻笑”“蟻鳴我聽虎龍吟”,悉心聽體內氣血周流之聲如“翻江倒海”;柔,是柔韌,“運勁如抽絲”、越細越好,行拳如揉麪越熟越好,練功如百鍊鋼越純越好,要煉成“腰折百回若無骨”,全身無處不彈簧,極柔軟而又極堅剛的太極妙境;化,是變化,是化合,是融化,是柔極至無,動靜如一,周身內外輕靈活潑沒有滯點。
所謂伺機而動,就是不妄動,不強動。每一式的運動都是順其自然的,雖有欲動之意,但沒有欲動之勢時,也不能強動。必須在重心垂直,配重得當時,肢體內有了一種欲動的趨勢,隨這種趨勢而動。這就是“機”,就是由靜到動的時機。
所謂緊湊舒伸,是前面所説的“單腿負重”和“軌道步型”兩項要求的補充。 拳論講“動之則分,靜之則合”。吳式太極拳要求“分”要極力“舒伸”,“合”要儘量“緊湊”。
緊湊,從動作外形上要求,是以負重腿為軸心,做到“內外六合,抱圓守一”。內外六合,即各式太極拳身法都要求做到的“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的外三合和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的內三合”;抱圓,即要求全身所有的大小關節,都要以腰椎和負重腿的髖關節為圓心,做公轉自轉同時進行的運動,要處處強化圓的觀念,做到“身如九曲軸無微不利”“一動無有不動”,不可散亂、鬆懈、無序。守一,即神意專注,氣沉丹田,內緊外鬆,內惕外隨。從動作的意念上要求,每個動作在收、合、屈、蓄時,要做緊湊到“其小無內”的想象。
舒伸,從動作外形和意念上要求,是做每一動作時,周身所有的關節都要前後、左右、上下極力拉開,想象汗毛要豎起來,皮膚和肌肉,肌肉和骨骼,骨髓和骨髓腔之間要拉開距離,但意念要儘量放鬆。每個動作在展、放、開、發時,還要做舒伸到“其大無外” 的想象。
緊湊舒伸也是吳式太極拳富涵陰陽哲理的一個重要體現,即緊湊時要注意舒伸,舒伸時要注意緊湊。
所謂如水洇沙,是要求練拳時,每一舉動凡在蓄勁時,意念都要由梢節之陰面向根節做如水洇沙之想象,悉心體悟陰面的每個細胞都在蠕動、放大;隨即在發勁時,意念要由根節之陽面向梢節做如氣蒸騰之想象,悉心體悟陽面的每個細胞也都在蠕動、放大。但無論是蓄勁還是發勁,都要做到“刻刻存心在腰間,腹內松靜氣騰然,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如水洇沙較之《拳論》中説的“節節貫串”更加細膩,而且是立體化的微細運動,是提高健身、開智和技擊功效最好的運動形式。
所謂如雲似水,就是在練拳時要上如行雲下如流水。雲是隨風成形,變化無窮,觸不到摸不着的。兩手在練拳或和對方交手,要沾粘連隨,不丟不頂,隨曲就伸,一觸即變,一摸就無。水是隨境成形的。它能隨方就方,隨圓就圓,水無孔不入。練拳或技擊時要去意如水,擦地而行,鑽孔填空,親和無隙。
所謂純以意行,就是太極拳運動要求以意念統帥動作,練拳時用意不用力,強調每個動作都要先想後做,先看後行。要“先在心,後在身”,“以心行意,以意導氣,以氣運身”。肢體的運動,完全都在意念的引導下進行。但是在實踐中如何達到這一要求?需要反覆練習,悉心體悟,做到舉手抬足,毫不用力,純任自然。
總結:上文主要向大家介紹的就是吳式太極拳的技擊要領以及吳式太極拳運動的主要特徵,在練習吳式太極拳時要先理解吳式太極拳的技擊要領,通過技擊要領的學習來領會吳式太極拳的精華,小編建議大家要認真學習吳式太極拳的技擊要領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