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邵菲
編輯:劉一之
定稿:蘇子後
家有孩子,父母都希望他們能聰慧過人,將來能成為一個有出息的人,但其實,寶寶是否聰明,不用等他們長大,在一歲之前就有跡可循。
一歲內孩子正常智力發育表
在孩子出生之後,父母對於孩子的身體發育尤為關注,生怕營養不良發育不達標,但與此同時,智力方面的發育卻有所忽視。其實,不同月齡的寶寶,也有着不同的智力發育標準,具體如下:
1-2月齡:這個月齡的寶寶聽到外界的聲音能做出反應,眼睛也會隨着人的移動而變化,甚至在高興或者生氣的時候能發出細小的聲音。
2-3月齡:在俯卧時可適當抬頭,抓握能力進一步增強,可短暫抓握物體。
4-5月齡:此時寶寶可以安穩地抓住玩具,藉助外物可坐起,見到食物會非常興奮。
6-7月齡:能坐立自如的自主玩玩具,具備分辨人的能力,甚至還能發出類似叫“爸爸、媽媽”的聲音。
8-9月齡:此時寶寶爬行自如,拉着媽媽的手可以踉蹌走,會做出招手等手勢動作。
9-10月齡:這個月齡的寶寶用手扶着欄杆就可以行走,能模仿常見的動物發聲。
11-12月齡:此時寶寶不借助外物能獨立站立,能清楚的叫出爸爸、媽媽,甚至能聽懂大人發號指令,並做出回應。
因此,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可以依照上述發育表,看寶寶的智力發育是否達標,如果存在異常,需及時諮詢醫生,尋求解決辦法。
一歲內有三個表現,往往暗示你家孩子多半是小學霸
1、喜歡往嘴裏塞東西
這是0-3個月寶寶共同的喜好,抓住什麼都喜歡往嘴裏放,像小手、腳丫、玩具等,經常都在嘴裏。
不過,有些家長害怕細菌感染,會粗暴地制止這一行為,但是專家卻建議不要管,這是孩子大腦發育好的表現,父母做好衞生保障即可。
其實,這是寶寶處於
口欲期
的表現,以此來獲得滿足感,同時也是探索周圍事物、環境的一個獨有方式,是其智力水平和認知能力不斷髮展的標誌。
專家建議,如果寶寶到3個月還不會往嘴裏塞東西,且不會主動抓握、反應遲鈍,那麼需要提高警惕,可能是大腦神經發育出現了問題,需及時就診。
但如果超過2歲還葆有這一習慣,且有加重跡象,那麼可能是其內心安全感不足,存在抑鬱等心理情況。
2、手部精細動作發育成熟
精細動作的成熟,是孩子大腦、協調能力發育良好的標誌。
大多數孩子到了6-8個月的時候,喜歡用手做出一系列抓、撕、拍打的動作,如扣桌面、撕紙、打或者掐父母等,這類行為雖然看似調皮搗蛋,但是孩子進入手部敏感期的表現。
孩子在做這一系列動作的過程中,能鍛鍊到手眼協調的能力,有效促進大腦的發育和智力的開發,將來多半是個小學霸,因此,父母在保障安全的環境下,可以引導、鼓勵孩子這樣做。
3、開始認生
通常,寶寶長大8個月的時候,會進入“認生期”,具體表現為看到陌生人時,會表現出膽怯、恐懼的情緒。
研究表明,約有50%-80%的寶寶都會出現認生的情況。
寶寶之所以會出現這一現象,是因為他們大腦神經發育迅速,具備了初步記憶儲存功能,加之認知能力的提升,能逐漸區分開親人和陌生人,從而對親人親近,對陌生人恐懼排斥。
但是“認生”這一反應是自我保護的本能,這種現象只有在
滿18個月之後
才會慢慢消逝,因此在這之前,父母應當給足孩子安全,不要強迫他們向陌生人打招呼,順其自然就好。
寶寶兩歲內有這些異常,智力發育可能受損
1、異常乖巧
如果寶寶日常一個人也能安靜乖巧,對很多事物沒有興趣,甚至是對父母的互動和很少回應,那麼不知性格出現問題,就是智力發育出現了異常,需及時就醫檢查。
2、反應遲鈍
有些孩子看似正常,但是對於外界的動靜反應不太靈敏,動作也有些遲鈍,那麼可能是智力發育遲緩導致的。
3、遲遲不會説話
通常,寶寶在1歲左右就能喊出爸爸媽媽,一歲半能説出3-5個字,2歲時能理解“好不好”、“要不要”等問話,並準備做出回應。
但如果等到了兩歲的時候,還不會叫爸爸媽媽,甚至不願、不會開口説話,那麼很可能是智力發育出現了問題。
通常,寶寶智力發育出現問題,只要發現得早,經過早期的系統干預及康復訓練,絕大多數孩子的智力都能得到有效提升,
尤其是2歲之前,是大腦可塑性和代償性最佳干預時間,
而即便無法恢復到正常水平,也大多能保證基本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