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媽媽的反思:如果重新養育孩子,我再也不會這樣了

養育只有一次,沒有辦法重來,但我們卻可以時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做一個“成長型媽媽”。

作者丨洞見 葉丫丫

“你別跟我説話,我不想做你的兒子!”

當還在上小學的兒子,怒氣衝衝跟我吼出這句話時,我整個人都蒙了。

萬萬沒想到,我每天挖空心思給他準備一日三餐,風雨無阻接送他上下學,沒日沒夜給他輔導功課……

把一顆老母親的心全撲在他身上,換來的卻是他,我的親生兒子,對我怒目相向。

那一刻,我崩潰了。

我忍不住反思,覺得自己真是個失敗的媽媽。

反思過後,我決定寫下這些文字,想提醒每一位和曾經的我一樣,手足無措、沒有經驗的母親。

教育孩子,是一場邊犯錯邊追悔,卻永遠無法重來的修行。

在養育孩子這條路上,我踩過很多坑,如今也有了很多遺憾。

如果可以重新養育孩子,我一定不會再犯下面這些錯,把我的孩子越推越遠。

一個媽媽的反思:如果重新養育孩子,我再也不會這樣了

如果可以重新養育孩子

我再也不會用發火代替溝通

相信每一位媽媽,都有對孩子發脾氣的時候。

我也不例外。

兒子每次寫作業,都能把“磨洋工”發揮到極致:

寫兩個字就東摸摸西摸摸,做兩道題就一會兒要喝水,一會兒要尿尿,根本安靜不了一刻鐘。

有一次,從吃完晚飯開始,我就一直陪着他寫作業,直到晚上9點,他也沒把那一頁數學題做完。

再仔細一看,好不容易完成的七八道計算題,還錯了四五題。

當時火氣“噌”地就上來了。

“我怎麼生了你這麼個笨蛋,33+17 和17+33不是一樣的嗎?怎麼能寫出一個等於50,一個等於49的?”

“你腦子長哪裏去了,這麼簡單的題目都不會!”

兒子被我吼了一通以後,明顯有點被嚇到,淚水憋在眼眶裏打轉,最後還是沒忍住,大聲哭了出來。

後來寫作業,我明顯感覺到他填答案時的猶豫。

每下一次筆,都要偷偷看一下我的臉色,有時候寫好的正確答案,也會反覆擦掉,最後改成一個錯的答案。

我突然意識到:

我對他的大吼大叫,不僅沒有起到正向作用,反而打擊了他原本就不多的自信心,讓他變得膽小怯懦,不敢隨意下筆。

後來,跟學心理學的閨蜜聊天,我才知道:

吼叫,也是言語暴力的一種。

高分貝的聲音,會像一顆炸彈一樣,讓孩子極度缺乏心理安全感。

我以為我做的一切都是為孩子好,卻不知道我的怒吼,其實就是用負面情緒,肆無忌憚地攻擊孩子,讓他時刻活在不安與恐懼之中。

我們總以為打孩子才是傷害孩子,卻不知語言上的傷害,同樣會在孩子心上留下深不見底的傷痕。

如果可以重新養育孩子,我再也不會用發火的方式,去代替跟孩子的溝通。

因為我現在終於明白:

狂風暴雨般的吼罵,只會讓孩子關緊心門;春風化雨般的温柔,才能真正浸潤孩子的心靈。

一個媽媽的反思:如果重新養育孩子,我再也不會這樣了

如果可以重新養育孩子

我再也不會用金錢獎勵孩子

很多父母會告訴孩子,只要你學習成績好,考到了第幾名,我就會獎勵你多少錢,以此來激勵孩子。

我也一直是這樣做的,原因是見效快。

比磨破嘴皮子跟他説道理,跟在孩子屁股後面一遍遍督促他,管用多了。

上次期末考試,我對兒子承諾,只要他這次語文和數學都能考到80分以上,我就獎勵他一個大紅包。

期末成績出來,兒子剛剛好達到要求。

為此,我還一度沾沾自喜,覺得用金錢獎勵的方法真的很實用。

直到前幾天,我感染了輪狀病毒上吐下瀉,整個人虛脱到下不了牀。

我叫來兒子,想讓他幫我拿下藥。

可小小年紀的孩子,卻在這個時候跟我談條件:

“媽媽,我給你拿藥,你病好了獎勵我買一個變形金剛,班裏很多同學都有。”

那一刻,我從頭寒到腳。

媽媽正病得下不了牀,可我的兒子卻只想着怎麼從媽媽那裏換獎勵。

我無比後悔,為什麼平時總用獎勵的方式教育他,如今養成了他只認錢、不認人的壞習慣。

親子關係不是商業交易,這種用金錢換取獎勵的教育方式,一旦使用過度,就會嚴重影響孩子的價值觀。

久而久之,就連親人之間的互幫互助和關心體貼,都成了孩子眼裏可以交易的籌碼,這才是最可怕,最後患無窮的。

只可惜我現在才明白這個道理。

看着眼前這個熟悉但又似乎有點陌生的孩子,我止不住懊惱後悔。

如果可以重新養育孩子,我一定不會再用金錢去激勵孩子,而是會把愛和正確的金錢觀念種進孩子心裏。

並且告訴他,“金錢並不能換來所有想要的東西,比如説快樂、比如説感情。”

一個媽媽的反思:如果重新養育孩子,我再也不會這樣了

如果可以重新養育孩子

我再也不會把孩子的話當“耳旁風”

最近,兒子越來越叛逆,不論我説什麼,都喜歡跟我唱反調,跟我的關係也越來越疏遠。

好幾次,我跟他好好説話,想要走近他,他卻一副不願意搭理我的樣子。

我一度覺得特別委屈和沮喪。

老公説:“那是因為你從來不會好好聽孩子説話!”

我才意識到,原來我已經好久沒有好好跟兒子談過心,也沒有好好去聽一聽他的心裏話了。

反倒是我老公,每晚睡前都會去兒子的小房間,跟他聊會天。

小時候,每次他從學校興高采烈回家,一進門就會“媽媽,媽媽”叫個不停,恨不得想要將所有在學校發生的事,都跟我分享一遍。

可我卻只顧着在廚房忙碌一家人的晚餐,隨便敷衍他:

“等會兒再説,你趕緊洗手吃飯吧!”

我和兒子都知道,這個等會兒就再也不會有後續。

有一次,兒子放學回家以後心情很低落,對家裏人説話也很衝。

我明明知道他不開心,卻只顧着教育他,不要在家裏隨便擺臉色,從沒有想過要問一問他在學校發生了什麼事,又是為什麼不快樂。

這一樁樁一件件,現在重新回想起來,才猛然驚覺,曾經的我對兒子忽視得究竟有多徹底。

一個媽媽的反思:如果重新養育孩子,我再也不會這樣了

那些曾經沒讓他説完的話,那些一次次被我當成“耳旁風”,左耳聽右耳出的話,其實都是孩子對我的依賴和愛,是我親手弄丟了它。

我這個做媽媽的,竟然一直傷害着自己最愛的兒子,卻不自知。

可遺憾的是,時至今日我才懂得:

我常常怪孩子不聽話,卻從未反思,我從來就沒有好好聽他説過話。

在育兒問題上,我一直都是一個急性子。

往往孩子這邊還沒張口,我已經急不可耐地噼裏啪啦説一堆。

於是,漸漸地,孩子也學會了沉默,不再傾訴。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存在性焦慮”,是指當孩子無論説什麼做什麼,父母都是一種冷漠和敷衍的態度,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是沒有存在感的,是不被愛的。

其實每一個孩子,最開始都是願意跟媽媽傾訴,也是願意聽媽媽話的。

只可惜,我們總會一不小心就犯一個同樣的錯誤:忘記好好聽孩子説話。

《少有人走的路》中説的:“傾聽是把注意力放到對方身上,它是愛的具體表現形式。”

如果可以重來,我再也不會把孩子的話當“耳旁風”。

因為我終於明白了,想要孩子聽話,我們父母應該先學會聽孩子的話。

一個媽媽的反思:如果重新養育孩子,我再也不會這樣了

央視家庭教育紀錄片《鏡子》裏面有這樣一句話:

“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父母就是作畫的人。白紙變成什麼樣,關鍵在父母。”

不可否認的是,養育一個孩子真的不容易。

為了孩子,我們付出了無數心血與時間,就是希望他能成為人格健全、有所成就的人。

沒有一個父母會不愛自己的孩子,但很多時候,我們愛的理念扭曲、愛的能力缺乏、愛的方式錯誤,會硬生生把對孩子的愛,變成難以癒合的傷害。

每個孩子的成長,都只有一次,教育更無法撤回重來。

為人父母,的確不需要考試,但身為父母的我們,卻永遠不能停止反思與學習。

比起做完美的父母,一個懂得在自省和學習中,與孩子保持同頻的父母,才是孩子一生的福氣。

人生上半場,我們陪孩子風裏雨裏前行;

人生下半場,願每一個孩子都能旗開得勝,平安順遂。

願每一位父母,都能不留遺憾。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08 字。

轉載請註明: 一個媽媽的反思:如果重新養育孩子,我再也不會這樣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