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庭最大的危機:焦慮的媽媽,悠閒的爸爸,養出一個問題孩子

一個家庭最大的危機:焦慮的媽媽,悠閒的爸爸,養出一個問題孩子

作者 | 哎呀媽

前幾天在鬧市吃飯,看到這樣一幕:

隔壁桌一家三口,小女孩約摸五六歲,看上去有點不樂意,板着臉不肯吃飯。

媽媽剛開始很耐心勸導她:“快吃點,不然不長肉肉”。

可小女孩仍舊我行我素,嘴裏滿是拒絕。

見勸導沒用,媽媽的臉突然晴轉陰,以更大的聲音吼着:“你怎麼這麼煩,我告訴你,我已經生氣了!”

估計也是被嚇到,小女孩先是一臉懵,然後就哇哇哭出聲來。

現場一片狼藉,媽媽怒火中燒,女孩哭鬧,唯獨旁邊的爸爸一直在看手機,事不關己。

看到這,我心裏不禁一陣難過:

如果這位媽媽情緒波動總是這麼大,爸爸又沒什麼參與感,那女孩以後會變成什麼樣呢?

我想,大概率只會爆發更多家庭問題。

如哲學家魯道夫·斯坦納所説:

“父母在孩子面前的行為和表現,決定了孩子的發展傾向。”

媽媽情緒穩不穩定,爸爸對家庭的事情上不上心,養出來的孩子千差萬別。

一個家庭最大的危機:焦慮的媽媽,悠閒的爸爸,養出一個問題孩子
一個家庭最大的危機:焦慮的媽媽,悠閒的爸爸,養出一個問題孩子

媽媽焦躁不安,孩子成長失去動力

《金牌調解》來過一個家庭,一上場,夫妻倆就大吐苦水,紛紛吐槽對方的教育理念。

媽媽強勢又嚴厲,從小對女兒期待高,要求女兒考重點。

小學前幾年,女兒確實如期待中那樣,出類拔萃,學習才藝社交樣樣行。

一個家庭最大的危機:焦慮的媽媽,悠閒的爸爸,養出一個問題孩子

但和她的關係有點糟糕,經常發生矛盾和爭吵,嚴重時,她還動手打過女兒。

丈夫長年不在家,知道她們母女倆關係一般,還幫着女兒和她唱反調。

看到女兒上初中後學習狀態大不如從前,她愈發焦慮。

經常就教育問題和丈夫吵,“逼”女兒學習,處處干涉她的行為,不准她做這做那。

一個家庭最大的危機:焦慮的媽媽,悠閒的爸爸,養出一個問題孩子

到頭來,她和丈夫的關係劍拔弩張,一度鬧到離婚的邊緣,跟女兒的關係仍舊不可調和。

甚至後來,女兒變得不思進取,懶散愛喝酒,學習一落千丈。

很明顯,女兒沒有按照她的劇本變得優秀。

她內心那份對女兒學習的緊張在意,不僅屏蔽她對女兒的愛,還毀掉女兒的成長動力。

作家周國平説過,家長的焦慮是孩子最沉重的負擔。

焦躁不安的媽媽,永遠養不出輕鬆快樂的孩子。

殘留在她心裏的恐懼、緊張、焦慮,源於自己怕跟不上社會的步伐,很想通過孩子來證明自己。

結果,這些負能量無一例外轉嫁到孩子身上,壓得孩子喘不過氣。

正如一個被迫安排了十幾門課外培優班的小學生説的:

“媽媽眼裏除了學習就是學習,只要我學得好媽媽就開心,可她卻不知道我有多絕望無助,人生對我來説真的很沒意思。”

孩子不是任由擺佈的傀儡,他有自己的喜怒哀樂,也有自己的想法。

只是在媽媽催逼下,他慢慢喪失自主性,很難有強大的內在和堅韌的意志活出自己,實現自我價值。

一個家庭最大的危機:焦慮的媽媽,悠閒的爸爸,養出一個問題孩子

爸爸冷漠疏離,孩子自我價值感低

如今很多家庭中,爸爸就像一團總也抓不住的影子,明明存在,卻看不清楚他的模樣。

把教育大權甩手丟給媽媽,自己不參與、愛搭不理。

想起老家表哥的兒子。

一個一米七的13歲男孩,長得乾淨帥氣,個性卻唯唯諾諾,對自己十分不自信。

有時候誇他,他要麼下意識迴避話題,要麼擺手否定,彷彿承認自己“好”是件特別丟臉的事情。

其實他的自卑怯懦,跟表哥的缺席有關。

他三四歲時,表哥就外出務工,每年回家的次數屈指可數,即便回家也和他無話可説。

更別説一外出就給他打電話,就連他上了幾年級,表哥都記不清。

看他和表哥之間生疏得像陌生人一樣,問他怎麼不跟爸爸親,他眼神裏閃過猶豫和迷茫。

一個不熱情的爸爸,怎能和孩子建立親密關係,又怎能讓孩子確信自己被愛、被重視呢?

著名親子專家林文采博士一針見血指出:

決定孩子未來“夠不夠自信?覺得自己夠不夠好?”的人,更多的是爸爸。

爸爸對孩子的自我形象、自我價值感的影響,比媽媽更大。

這是因為爸爸代表了孩子與“他人世界”的連接,如果爸爸表現出的是對孩子的消極被動,對參與教育的不屑和疏遠,那麼孩子只會覺得:我不配擁有別人的關心,我不好,我很糟糕。

久而久之,孩子看不到自己的價值,習慣自我貶低,甚至會因為缺少自我約束力走上歧路,陷入更大的困境中。

一個家庭最大的危機:焦慮的媽媽,悠閒的爸爸,養出一個問題孩子
一個家庭最大的危機:焦慮的媽媽,悠閒的爸爸,養出一個問題孩子

媽媽淡定,爸爸熱情,孩子才能健康成長

究竟父母應該怎麼做,才能養出優秀的孩子呢?

樊登老師在一次分享中提及:

在家庭中,媽媽要學會淡定,爸爸要學會熱情。

一個淡定的、有愛的媽媽,加上一個熱情的、開朗的爸爸,這個孩子的成長就會更加健康和陽光。

一個家庭最大的危機:焦慮的媽媽,悠閒的爸爸,養出一個問題孩子

楊百翰大學研究者曾做過一項研究,結果也顯示:

母親情緒穩定,管控能力強,對孩子語言暴力(辱罵或者諷刺等)的幾率就小;

母親認知能力強,對孩子的管控欲就弱一些。

她們養出來的孩子,行為問題(打架或發脾氣)比較少。

這是因為,孩子一出孃胎就和媽媽共生在一起。

媽媽的情緒直接感染到孩子,她的喜怒哀樂決定了孩子的情緒。

只有媽媽管得住自己,不輕易發火,對孩子有足夠的耐心,孩子自然也學到媽媽的淡定自若,不會輕易衝動。

而象徵秩序和紀律的爸爸,只有他樂意參與養育事務,積極陪伴孩子的成長,孩子才能感受到爸爸獨特深沉的愛。

一個情緒穩定又熱情洋溢的家庭,不僅完善孩子的人格,還成就孩子幸福的後半生。

想養出優秀、自信又健康的孩子,離不開父母的用心和相互配合。

一個家庭最大的危機:焦慮的媽媽,悠閒的爸爸,養出一個問題孩子

1、媽媽管好情緒,孩子才有自由成長的空間

教育專家蔣佩蓉曾被老師告知兒子自我表達能力差,寫作不行。

剛開始她和大部分媽媽一樣,焦躁不安,硬逼兒子練習寫作。

可她越逼,兒子越反抗,她越着急。

直到丈夫出面干涉,建議全家人一起寫東西分享,這才阻止一場家庭戰爭。

後來她發現,只有自己控制好情緒,不過分焦慮、急於求成,兒子反倒更樂意寫作,還策劃了一系列小説。

養育了三個男孩,她總結了7個管理情緒的方法:

要有胸懷、勇氣與智慧;

避免比較;

學會等待;

享受過程;

減少慾望、知足常樂;

心甘情願地付出;

保持幽默感。

媽媽的情緒影響孩子的未來。

唯有媽媽能管好情緒,保持淡定,温馨舒服的家庭氛圍才能讓孩子自由成長。

2、爸爸積極參與,孩子才有足夠的安全感

美國心理學家羅斯帕克做過一個調查,追蹤390個家庭並詳細記錄了父母和母親與孩子玩耍時的細節差異,發現:

母親跟孩子玩的方式更模式化,較少興奮度;

父親則更容易帶孩子玩激烈的運動,比如摔跤、捉迷藏等,由此教他們如何處理自己的身體與調控情緒。

父親陪伴孩子的時間越長,孩子的心態就越積極健康,長大後也更容易獲得幸福。

所以給爸爸的建議是:

平時多關注孩子,帶孩子玩遊戲、看書、運動,一起做有挑戰的事情。

爸爸對孩子熱情一點,孩子的人生才更踏實篤定一些。

3、最重要的,是爸爸愛媽媽,媽媽尊重爸爸

有心理機構做了調查,讓幼兒園到大學的不同年齡的孩子在一起暢所欲言,説出他們對幸福家庭的定義,其中排名第一的是:

父母恩愛。

“父母恩愛”的前提在於丈夫懂得愛妻子、體恤妻子,妻子也能尊重丈夫,保全丈夫的面子。

只有爸爸愛媽媽,媽媽才會變得柔軟有耐心;媽媽尊重爸爸,爸爸才更樂意參與到家庭事務中,給媽媽足夠的支持。

這樣的親密互動,是家庭幸福的法則,也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一個家庭最大的危機:焦慮的媽媽,悠閒的爸爸,養出一個問題孩子
一個家庭最大的危機:焦慮的媽媽,悠閒的爸爸,養出一個問題孩子

美國波士頓榮格學院院長喬·凱佈雷講過:

孩子需要的是母親的温柔包容與父親的規則界限,兩種愛珠聯璧合,對孩子來講才是完整的愛。

父母努力工作,拼命為孩子創造更好的生存環境,這無可厚非。

但比這更重要的,是媽媽的好情緒和爸爸的高參與。

唯有媽媽情緒平和,爸爸積極熱心,方能讓孩子內心安穩踏實,自信邁過人生每一個新階段!

—— End ——

一個家庭最大的危機:焦慮的媽媽,悠閒的爸爸,養出一個問題孩子

作者:哎呀媽,高校教育心理學教師,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願用自己的心和筆,開啓孩子們的心靈世界。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一個家庭最大的危機:焦慮的媽媽,悠閒的爸爸,養出一個問題孩子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02 字。

轉載請註明: 一個家庭最大的危機:焦慮的媽媽,悠閒的爸爸,養出一個問題孩子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