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胎十月生的孩子,為什麼和媽媽不親近?血緣並不是唯一決定因素
我有一個閨蜜,是一家醫院的護士,平時的工作時間不會是朝九晚六的那麼固定,有的時候需要值夜班,或者一些特別的班次,所以哺乳期過了之後,大部分就是婆婆在幫忙帶孩子。
就在前幾天她突然打電話給我訴苦,説孩子現在和她越來越不親,平時什麼事情都是找奶奶,好吃的媽媽可以不給媽媽,要是奶奶吃不到甚至吃的少了,都不樂意。休息的時候想帶孩子睡,哭得好像被後媽虐待了一樣,怎麼説都不樂意,最後還是送到婆婆的房間才安靜了下來。
這種情況讓閨蜜特別傷心,覺得自己懷胎十月,辛辛苦苦生下孩子,忍着身體的各種不適,為了孩子的健康母乳餵養,自己在孩子心裏的地位竟然是這樣的。
其實我能理解閨蜜的傷心和焦慮,因為大部分時候,每個媽媽對於自己在孩子心裏的位置的排名都是十分自信的。寶寶生下來後,第一眼看到是媽媽,第一口奶是媽媽喂的,每個媽媽為孩子可算是操碎了心,有了這麼多的付出,才自信於自己在孩子心裏的位置。
其實嬰兒出生的前幾個月,對於人的依賴感是很被動的。
確切地説就是依賴於第一個在身邊的人,因為孩子的衣食住行都需要人來照顧,而這個時候的寶寶也沒有選擇,情緒表達也很直接,開心就笑,不適了就哭。這個時候陪伴孩子最多的就是媽媽,所以孩子依賴最多的也是媽媽。
但是母乳期過後,媽媽們重新了回到職場,這個時候,往往是家裏的老人來照顧孩子,而且這期間老人和孩子相處的時間,大於媽媽們陪伴孩子的時間。所以孩子對於家人的依賴和情感就開始出現了分配,他不再只一味的依賴媽媽一個人,有了其他的選擇了。
而隨着時間的增長,上了幼兒園,孩子心裏的這一根平衡杆就開始變化了,慢慢地傾斜於陪伴和照顧自己時間更多的那個人身上了,至於更親近和依賴誰,那就要看誰照顧孩子多了。
閨蜜之所以覺得孩子不親近自己,原因肯定是忙於工作的她,疏於對孩子的照顧和陪伴,反而是孩子的奶奶替代媽媽的角色,所以孩子從行為和心理上上就會更依賴於奶奶了。
當然這個也不是絕對的。
首先,如果家裏有一個相對融洽的家庭關係,老人和孩子的日常相處中,就會無意識地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很愛他們,上班是為了孩子更好的生活,而且每個人都是需要為了生活而努力。
相信孩子們會理解媽媽的,從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母子/母女的關係。當然,年輕父母也要懂得感恩,不僅要從情感上感激老人,更重要的是要付出實際行動,大大小的節日裏面的小禮物和小驚喜,休息的時候帶老人出去走一走,旅旅遊。
下班回家後主動做家務活,更要關心老人的身體健康,這一切孩子看在眼裏,心裏也會知道爸爸媽媽,對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的好,慢慢也就不會抗拒媽媽的親密了。
如果媽媽真的已經錯過了親密關係建立的時間,也不要過於擔心,更不要氣餒。親密度的建立,無論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下班後,關掉你的手機和電腦,主動走近孩子,給與孩子更加高效和優質的陪伴,以彌補之缺席的時間。和孩子一起做他們喜歡的事情,鼓勵和認可孩子的每一點進步,見證孩子的每一次成長,修正孩子的每一次不足。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對你敞開心扉,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對你的依賴也會逐漸加深。
所以媽媽的全身心的陪伴,能夠彌補陪伴孩子時間不足的問題,一旦這種後期的親密關係建立,是很難再改變的了。所以寶媽們不要過度擔心。
各位爸爸媽媽們,我們要知道孩子的長大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養育孩子也會有一種很複雜很奇怪的感覺,那感覺是焦灼的,甜美的,襲擊的。好像可以聽到心裏花開的聲音,卻又好像經歷火山爆發前的忐忑不安。
如果你把孩子的心比作細細流淌的泉眼,作為父母,變成清澈的溪流吧,一點一點地,把孩子的心沾滿吧,讓孩子毫無保留的,對你敞開心扉。在整個過程中,你要有溪流的温柔,還要有耐心,要有溪流不間斷地注入到泉眼裏面的高效,更要持之以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