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大多數成年夫婦都是第一次當父母,所以在教育孩子時犯一些錯誤是在所難免的。今天我們要講的也是育兒方面的一種典型錯誤——情緒化教育。
所謂"情緒化教育",指的是父母在對子女進行管教時,會將自己主觀的思想、感受加諸於孩子身上,要求他們必須依照父母的執意去做事情。
與孩子相比,父母擁有更加豐富的生活閲歷,讓孩子聽從父母的指示,似乎是一個正確的決定。但事實上,這種做法只會讓孩子向父母的思維妥協,影響親子之間的關係。
舉個簡單的例子,父母認為自己的孩子有音樂天賦,所以希望他可以報名參加鋼琴興趣班,這是一種非常主觀的想法,即"聽我的"。
而在孩子看來,報名參加鋼琴興趣班會佔用自己的空閒娛樂時間,所以即便他們不抗拒學習,也會對這個決定感到反感,進而表示不願意參加。這是屬於孩子的想法,從父母的角度來看,這是"聽你的"。
當兩者的觀點出現偏差時,父母一般都會採取教育的方式進行解決。此時,這樣一場教育的本質意義將是父母強制孩子接受自己的想法,而結果無非兩種,一是孩子被迫接受父母的想法,二是孩子堅持自己的想法而駁回父母的觀點。
其實不論哪種結果,親子關係都將因此受損。那麼,在意見分歧出現時,父母該如何進行解決呢?
關於這個問題,有着"人類潛能導師"之稱的史蒂芬·柯維在自己的書籍《第三選擇》當中給出了答案。
柯維認為,當問題出現時,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想法,並將其視為最優解,因此"聽我的"這種高度主觀的想法屬於"第一選擇"。
至於他人的看法,人們會將其作為備選方案或是參考依據,當自身觀點得不到更為可靠的佐證時,他們才會考慮這一方案,因此"聽你的"這種客觀想法屬於"第二選擇"。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們常碰到的最大矛盾點在於,究竟是"聽我的"好,還是"聽你的"好。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觀點成為"最終解",那麼問題永遠都得不到有效解決。
因此,柯維在書中提到,人們在遇到這樣一種兩難的境地時,應該做的並不是爭出個"勝負",而是達成"第三選擇",即一同尋找折衷的做法,稱為"ABC法則"。
還是以孩子報興趣班為例,讓孩子學習鋼琴,這從長遠的角度來看的確是有益於孩子的成長,所以最終的答案應該還是讓孩子報名參加興趣班。
但是,父母要做的並不是對孩子進行強制引導,更不是以施壓的方式威脅孩子參加,而是應該和孩子進行有效交流,通過彼此讓步來達成雙方都能接受的"第三選擇"。這樣,孩子才能心甘情願參加興趣班,父母的心願也就此達成。
當然了,在應用"ABC法則"時,父母還應該注意一些細節,否則還是有可能引發一些不利影響。
·合理進行讓步
絕大多數情況下,父母的意見與建議更為合理,因此尋求第三選擇的過程其實也是父母給孩子作出讓步的過程。
在對孩子進行讓步時,父母一定不要忘記自己的初衷,否則很可能會作出過多讓步,導致原本的目的未能如願達成。
·控制自身情緒
有些父母性情比較急躁,這就導致在尋求"第三選擇"的過程中,很可能會對孩子的"不懂事"產生負面情緒,進而出現教訓甚至是打罵孩子的行為。
這種做法是絕對不合適的。一旦父母出現"施壓"行為,那麼"第三選擇"將失去客觀性,從主觀意願上,孩子依然難以接受。
·確認最終意願
有些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比較薄弱,對父母給出的意見往往是言聽計從,但在實際踐行的過程中,他們才意識到這個選擇依然不是"最優解"。
因此,在達成"第三選擇"以後,父母還需要跟孩子進行最後的確認,避免上述情況的發生。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親子間出現認知觀念上的差異是十分常見的一件事情,不論父母是否採取"第三選擇"的方式進行應對,都應該時刻銘記,"親子關係遠高於其他",因為這關係到父母能否有效進行後續教育。
因此,如果親子雙方的觀念一直無法達成統一,那麼父母就不應該強迫孩子。
我是小鹿媽咪,也是3歲寶寶的媽媽,每天記錄和分享不同的育兒知識及經驗,喜歡文章請關注我。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