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調侃4歲寶寶蹭飯,寶寶的一句“回擊”讓人噴飯
四歲的洋洋剛上幼兒園,是個“小人精”。每週洋洋的爸媽,都會帶着洋洋去奶奶家吃飯,奶奶每次也會準備一大堆好吃的等洋洋來。
這天吃飯的時候,奶奶就逗洋洋,説每次洋洋來都要花她好多錢,開玩笑説洋洋是個“吞金獸”,天天來蹭飯。
洋洋嘴裏塞滿了好吃的,聽了奶奶的話小臉一紅,但很快就反應過來了,抱着奶奶説:“我現在還小,不會賺錢,等我長大了也給你買好吃的。如果你錢不夠花,那就找你兒子啊,是他帶我來吃飯的。”
奶奶聽了這話笑噴了,洋洋的爸媽也笑得前俯後仰的。洋洋的話又天真又貼心,奶奶直説沒白疼這個孩子。
像這樣的童言童語,時常會惹得大家捧腹大笑。有個孩子,媽媽剛生了二胎,他非常不爽妹妹的到來,感覺影響了自己在家裏的地位。有一天媽媽的同事來家裏玩,問孩子能不能把他妹妹帶回去玩幾天。孩子大方地説,“可以呀,送給你了,不用還了。”
有些童言童語是討人喜歡,但有些童言童語就很扎心了。偏偏説話的是個孩子,大人還不能正兒八經的生氣。
有個懷二胎的媽媽,這天晚上七八點開始陣痛,一家人急忙收拾東西要去醫院生寶寶。
4歲的大女兒不情不願地跟着去醫院,一路上都在嘟嘟囔囔,“你看電視的時候怎麼不知道生?等到我要看電視了,你就去生孩子。我一天只能看一個小時的電視,你還不讓我看!”
雖然説童言無忌,但孩子説話的方式會形成一種表達習慣,如果放任不引導,等到長大以後,想要干預就已經來不及了。因此,父母要注意引導孩子説話的方式,從小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
培養正確的説話方式
孩子在剛學説話的時候,會口齒不清。家長不要覺得無關緊要,其實從這個時候開始就要強調孩子的發音習慣。
另外有些孩子喜歡模仿電視,或者是周圍人説話的方式,也會因為好玩學着結巴説話。這些也是家長需要注意的,不要等養成了結巴習慣,想改都來不及了。
還有些小朋友因為語言詞彙的匱乏,説話會比較急。家長需要引導孩子慢慢説話,慢慢的將自己想要表達的事情説清楚。不要過於着急,表達不清也會形成結巴。
注意使用詞彙
孩子在説話的時候,面對一些陌生的詞彙,並不知道含義是什麼。比如一些髒話或者是沒有禮貌的話,孩子只是複述曾經聽過的場景,並不知道其中的含義。
如果出現這樣的情況,家長需要及時阻止。並且告訴孩子這是不禮貌的,讓孩子下次不要再説。同時家長也要以身作則,要知道孩子很多詞彙都是直接來源於父母。
多聽故事多看書
很多時候,孩子的語言相對比較生活化。想讓孩子有更好的語言環境和語言習慣,可以讓孩子多聽故事,多看書。
故事和書上的內容,本身是比較有邏輯性的,遣詞造句也比較晚上和優美。多聽這樣的,用於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表達能力,以後寫作文也會更加手到擒來。
可不要小看説話,雖然説孩子還小,未必涉及到情商的問題。但如果父母正確引導孩子説話的方式,孩子在表達上面能更加清晰,表述方式也會更容易讓人接受,更加討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