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有時候你的“鼓勵”,也是對孩子的傷害

由 解洪海 發佈於 健康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遇到讓 “家長聽了想鼓掌,孩子聽了想哭泣”的場景:

孩子用積木堆房子,試了幾次失敗後就不玩了。媽媽在旁邊鼓勵他:

不要着急,再試幾次就好啦~

沒想到孩子卻因此發脾氣,甚至放棄玩積木。

其他小朋友都在玩滑梯。孩子不敢滑下來,爸爸説:

別怕!你看比你小的都做到了,爸爸在這裏保護你,快點加油滑下來。

無論怎麼説,孩子就是不敢……

粑粑麻麻會心急如焚,該給的鼓勵都給了,就差拿着喇叭告訴全小區 “我家孩子最棒!”可孩子就是聽不進去,甚至越鼓勵越放棄!

這是到底是怎麼回事?

其實孩子對鼓勵“無動於衷”甚至“自閉”的原因,就出在粑粑麻麻們的鼓勵“技巧”上。

孩子遇到挫折時

為什麼你的鼓勵沒有用?

有時候,我們的鼓勵聽上去似乎都很合理,但從心理學來看,你的鼓勵對孩子卻是“刀子”。

我們都知道,人的行為背後其實還有隱含的意義。就像一座冰山。我們看到的其實是 「表面行為」,而大部分 「內在感受」不易被我們察覺。

常見的鼓勵誤區一:空洞式鼓勵

家長的話是 「你可以的,加油!」,背後是對成功結果的期待,而不是對孩子能力的鼓勵。

孩子聽到可能是「這真的很難,我做不到,可爸爸 / 媽媽卻一直告訴我,我可以。如果我沒辦法實現目標,一定會讓他們不開心!」

我們每次讚揚都流於表面,沒有對客觀事實的描述,孩子之後的動機就不是為了事情本身,而是為了表揚和讚美。

當孩子遭遇困難時,如果我們沒有覺察到孩子行為背後的感受,就可能幫倒忙,出現越鼓勵越放棄的情況。

而這一句無意識「你可以的,加油!」,長期下來可能造成孩子較低的 自我效能感,長此以往,孩子可能變得不自信、緊張和膽小。

常見的鼓勵誤區二:認知錯誤式鼓勵

每個人對於「簡單」的定義不同。大人的簡單,對孩子來説,沒有站在他們的角度去思考。會讓他們沮喪,或者懷疑自己。

首先,我們先看一張圖↓

家長的話 「很簡單的,你看大家都做得到」,這話其實是看重結果,而忽略了孩子面臨的困難。

孩子不願意繼續的真實感受卻是 「明明就很難,爸爸媽媽還説簡單,肯定是我太笨了!」

這種不合理的鼓勵,對孩子來説,會讓讓他形成不合理的認知,讓他們在面對挫折時,感到害怕和恐懼,甚至產生非合理的極度緊張情緒。

常見的鼓勵誤區三:“激將法”式鼓勵

對孩子來説,童年最可怕的噩夢就是 “別人家的孩子”舉個栗子,之前帶着兒子巴圖做客《嚮往的生活》的宋丹丹。

在節目中,她無時無刻不吐槽自己的兒子,看到兒子沒有大華勤快,就直言説: “我生了個廢物,啥都不會幹,你看看人家!”

當兒子手忙腳亂為她生火煮雞蛋時,她一邊數落孩子笨手笨腳,一邊埋怨孩子揚起的煙灰弄髒了自己的臉…

宋丹丹明明希望孩子做出點成績,卻常常 以打擊式的言語、激將式的鼓勵教育孩子,以為這樣的方式能夠激勵孩子前進。

事實上,這樣總是通過打擊和否定來鼓勵孩子的方式,或許有時能夠起到作用,孩子會為了展示自己、證明自己,開始認真發奮地學習。

這樣激將式的鼓勵,對孩子來説都是一種傷害,增加孩子焦慮情緒的同時也破壞着孩子對學習、對生活的樂趣。

正確的鼓勵

有哪些好方法呢?

01 肯定孩子的負面情緒

孩子和成人一樣,遇到困難的時候,也會產生「累」「氣餒」「生氣」「急躁」的情緒。

我們要接納孩子,面對困難產生的負面情緒,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被看見,從而得到父母“心理上的鼓勵”。

也只有這樣,孩子才能理性思考如何繼續迎接挑戰。

錢志亮老師曾經説過:如果父母無法容忍孩子犯錯、失敗,鄙視失敗,就會在潛移默化中變為孩子的觀念,讓孩子覺得 失敗=自己不行=不值得被愛,進而影響自我價值感、存在感。

在綜藝綜藝《想想辦法吧!爸爸》中,李承鉉對女兒Lucky的教育,就讓小編的印象非常深刻。

在第一期上線的節目中,Lucky剛剛到了新環境中似乎還有些不適應,在獨自去給爸爸李承鉉拿早餐時,因為對環境的不熟悉,放聲大哭。

但李承鉉對Lucky不是強迫説教灌輸式的讓她加油/不要怕,而是先接納她的情緒,幫助ta冷靜和肯定。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其實我們能做的不多,比起孩子們要為爭第一而抓狂攢勁,還是為放棄而失落沮喪,我們能做的更多的是 接納

02 必要的時候伸出援手

孩子正在嘗試探索,一錯再錯,我們看不下去了,捲起袖子説“我來”、“看媽媽”,在強大的力量面前,孩子就不願意嘗試了,或者變得十分依賴家長。

但當孩子確實是遇到了無法約過的難題,家長該出手時就出手。

比如,詢問孩子的需求:是不是覺得有點難?哪裏比較難呢?

如果還有需要,可以給孩子一點提示,拆解或者簡化步驟,給孩子做演示,或者你做讓孩子幫忙等。

比如,在拼積木的時候,孩子總是不好,那我們可以提議:試着換一塊平的積木怎麼樣?

03 比起結果更注重過程

鼓勵孩子時,少和孩子説「你一定行的!」這種「關注結果」的話,可以多和孩子説「關注過程」的話。

比如:我看到你很專心地嘗試過好幾次了,你需要我的幫忙嗎?

多鼓勵孩子去嘗試,而不是聚焦在能不能做到。

比如:你剛才堆積木很專注,所以成功了。我們再來試試,專心地慢慢堆。

當孩子的能力在某種程度上得到提高,記得表揚細節,越具體越好。

比如:你現在剛才堆積木的時候,選擇根據他們的形狀去拼搭,比之前搭得更穩了,真棒!

注重過程、體驗、參與,並不是不注重結果,而是更注重孩子的感受。

孩子的成長,就是一個不斷試錯,迎難而上的過程。在平時教育中,多向孩子傳達出成功不僅僅看結果,願意嘗試、盡力去做,其實也是一種成功。

當孩子慢慢也會形成這種認知,能力也隨着認知會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