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我們時常陷入矛盾,想讓孩子獲取一生的幸福,卻又在“快樂教育”和“努力進取”之間徘徊。但你想過嗎?這兩者其實是可以兼得的。今天的文章就將向大家介紹一個可操作的“幸福之源5步學習法”。
去年六月份,我參加過一個培訓課程,課程期間有一個互動問答環節。
主講人説:請各位父母寫下,期望孩子具有的一些品質和能力。大家紛紛寫下了諸如:樂觀、自信、自律、堅強、有責任心、博學多才……
其實,所有的這些美好的詞彙彙集到一起都指向了一個方向,那就是: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了這些品質,然後成為一個幸福的人。
世界上的大多數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但是對於通往幸福路徑的理解卻各不相同:有的父母認為,考上藤校,進入清華北大,人生就幸福了。也有父母認為孩子成為了醫生、律師、公務員就幸福了。
但是又有太多反面例子證實,幸福似乎與金錢、權利、地位也不是完全正相關的。
幸福究竟和什麼有關,究竟怎樣的養育方式才能為孩子的一生幸福打好基礎呢?
1
“快樂教育”和“刻苦努力”是相對的嗎?
曾經有人問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傑羅姆卡:人生幸福的童年根源到底是什麼?他説:這個問題很難回答,但是我可以聊一下不快樂的童年是什麼。
“父母對孩子的要求超出了孩子的能力範圍。父母定的目標是孩子無法達到的。”
他説,我認識一些人,他們是各自領域的頂尖人物,有些人獲得了諾貝爾獎,但是他們也過得不開心,而且永遠不會開心。他們做這些是為了取悦父母,可是父母已於很久前去世了,他們再也無法討得父母歡心了。”
那麼,不對孩子施壓會怎麼樣呢?他們是不是就無法獲得諾貝爾獎了?
上週我跟一個朋友A聊天,她的女兒正在學花樣滑冰,在經歷了最初的新鮮有趣的階段之後,訓練越發變的枯燥和艱辛,女兒為此叫苦不迭,每次訓練之前都是哭着走進冰場。
她在安慰和鼓勵女兒堅持的同時也心疼不已。為此也陷入兩難的境地:如果因為女兒的哭泣就此放棄冰滑也不甘心,之前的努力就白費了;如果堅持讓女兒去訓練,是否又會對她造成心理創傷和陰影呢?
在普遍“雞娃”的大環境中,“快樂教育”理念的影響下又有這樣一批父母,他們對孩子學業事業上沒有“要求”。
我的另外一個朋友B,因為自己幼年時期飽受父母逼迫的練琴之苦和學業之苦,當她有了孩子的時候,堅決不想讓她再去經歷這一切了。
所以她的女兒一直在寬鬆的、沒有任何負擔和壓力的環境下成長。她説對女兒沒有任何要求,“女孩子嘛,平平淡淡,快樂一生最重要。”
她的女兒快樂嗎?她的確享受這一切,但是在同齡孩子都在學琴、學畫、學游泳的同時,她卻沒有任何技藝加身,不免開始有些自卑和心虛。
如果是你如何選擇?究竟是想讓孩子接受“快樂教育”,還是選擇“高成就”呢?
先不要急着回答,因為這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它誘使你在兩者之間作出選擇,本質上的邏輯是認定“快樂教育下的孩子一定無法取得高成就”;“那些取得高成就的孩子一定是不快樂的”。
事實真的如此嗎?
其實,這兩者並非不可兼得。
學輪滑的孩子,一開始輪滑的確是她的興趣,但是一旦進入高強度的訓練,練習的過程必然伴隨的身體的傷痛和心理上的對抗。
不僅僅是輪滑,鋼琴,游泳,繪畫等等,學習任何東西的過程都要經歷某種程度上的痛苦,那這是否和我們想讓孩子“幸福”的初衷相悖呢?
真正的幸福是什麼?是僅僅來自孩子感官上的美好體驗嗎?
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曾經説過:暫時性的感官愉悦(巧克力、看電視、購物、暢飲、舒適等)是愉悦的生活。但是愉悦不是真正幸福的生活。幸福的生活是每一天都用自己的優勢去創造真實的美好和豐富的滿足感。
奉行快樂教育的媽媽,很多其實是把快樂生活等同於舒適安逸沒有壓力的生活:只要孩子不吃苦,她就一定能收穫幸福的人生。
事實上,孩子已經在競爭環境中有了焦慮的情緒,在其他孩子在各自興趣愛好引導下發展自身特長的時候,她在環境中,必然會感受到這種壓力。同時,自身的潛能沒有得到發揮,其實也剝奪了她“自我實現“的價值。
幫助孩子實現自我,突破自我,自我努力帶來的快樂感和成就感會更加長遠和持久。
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幸福感來源於人們對於自我還有環境的可掌控感。練習的過程當然沒有單純的什麼都不做,或者有人為你安排好一切來得輕鬆。
但是堅持練習就會達到精通的階段,精通意味着你能一定程度上掌控自己的人生,這種努力之後帶來的幸福感會更加篤定。
作為父母,鼓勵孩子努力學習和工作不是一件壞事,但是教育方式必須合乎孩子的天性。
所有的教練會告訴你,運動員必須接受嚴格訓練,但是温和的對待他們才能發揮更大的潛力。並且,爬到頂峯的方式並不是犧牲掉所有娛樂時間,不停的學習和工作。
“快樂教育”和“努力學習工作”並非兩者不可兼得。不因為“雞娃”對孩子提出超出他們能力範圍的過高要求,也不要因為以為的“快樂教育”剝奪孩子本可以發揮的潛能和自我實現的價值感。
只要你對孩子的期望符合她的能力、興趣,而不是將興趣強加給孩子,讓孩子自身的好奇心和創造欲提供壓力和動力。
在練習的過程中,幫助他們堅持,讓孩子形成“我能行”“我想做”的態度,那麼孩子也即將開啓邁向幸福的第一步。
2
幸福之源5步循環法
挖掘孩子的興趣,讓孩子擁有“我能行”“我想做”的態度,然後幫助他們持之以恆。聽起來非常簡單,但是做起來卻不那麼容易。
最近我在看的一本書《童年,人生幸福之源:培養樂觀的方法》,作者是愛德華哈洛韋爾,書中提供了一種切實可行的打造幸福童年的方法。
這個方法是什麼呢?
作者將它命名為幸福之源5步循環法。聽起來雞湯,但是我看完之後覺得獲益良多,而且非常具有實操性。
我們常常覺得幸福這個詞太抽象了,而且受到諸多不可控因素的影響,有時候還要看運氣。但是這本書的作者卻將幸福童年的打造方法,用一張圖非常清晰的總結和表達出來了,實在是非常了不起。
這五個步驟分別是:聯結、玩耍、練習、精通和認同。
其中,練習和精通就是我們通常所説的,對某一個領域產生興趣,通過練習最終達到精通的階段。也就是真正讓人感覺踏實和有力量的幸福,其實是少不了練習和精通兩個階段的。
為什麼不直接講這兩個方面呢?
這個圖裏可以看出,這五個方面是環環相扣,相互聯結,週而復始,相互影響。
只觀局部,不看整體,專注於其中某一項或者兩項並不能實現幸福的目標。只有把它作為一個整體去看,才能更好的幫助孩子成長。
我們來具體看一下這五個方面分別是什麼。
聯結:
聯結是指人與人之間的聯結感,它是5個步驟中最重要的一環,帶動了整個循環的運作。只有當孩子感受到與父母的聯結,感受到父母能給予的無條件的愛,才能走到第二步,這是快樂成人最重要的童年根源。
孩子在早期階段感受到強烈的聯結感,就會形成誒裏克森所説的“基本信任感”,這安全感令孩子從6個月到6歲都有足夠的勇氣和願望去嘗試冒險。這種態度也直接影響孩子的樂觀性格。
玩耍
現在的孩子時間大都排得滿滿的,完全沒有時間去做更有意義的事情——玩兒。其實玩耍對於孩子挖掘自己的興趣,發展自己的特長來説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環。
玩耍讓孩子體驗到希斯贊特米哈所謂的“心流”境界,處於心流中的人能夠達到快樂的巔峯,完全忘記了自己身處何時何地。
玩耍能培養想象力,與同伴玩耍可以幫助孩子學會與人合作解決問題。玩兒還教會孩子忍受挫折,當孩子搭積木失敗,或者從自行車上摔下來時,會慢慢培養出接受失敗的勇氣。夢想和信念是盡情玩耍結出來的果實。
我們通常認為給孩子報學習班興趣班就是在讓孩子玩耍,但是如果這種活動安排的太滿壓力太大的話,對孩子來説就變成了任務而不是玩耍了。
美國有一組讓數據:大約3500萬名3-14歲的兒童參加有組織的青少年活動,70%的兒童到了15歲就再也不肯參加這一類的活動了。
從日程表中留出時間來讓孩子自己去安排,玩耍和娛樂,或者什麼事情都不做,發發呆,放鬆一下,讓孩子自己決定去做些什麼。
如果你讓孩子做他喜歡做的事情,奇蹟也許就會發生,孩子會成為他想成為的人,不是你強加給他的願望,而是他自己渴望成為那樣的人。
練習
練習是連接玩耍和精通的橋樑。如果孩子在玩耍中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興趣會促使他們重複練習。這種動力來自熱情、渴望和熱愛,而不是來自內疚、恐懼和順從。逼迫的約束力總是不會長久。
隨着任務難度的增加,練習的速度會變得越來越慢,內容也越來越艱辛。孩子本身的自制力和約束力都不夠強大,需要父母老師的督促。
對於老師和父母來説,給孩子施加多少壓力,是否讓孩子自己做決定,都是難以抉擇的事情。只要父母和老師不是出於自私的目的逼迫孩子學習,外在的鼓勵和要求一般就能幫助孩子完成困難的任務。
以冰滑為例,如果孩子在練習的過程中出現了嚴重的抗拒情緒該怎麼辦?
首先要和孩子認真的聊一聊對於這項運動是否還是喜歡的?“你曾經幻想在冰場上翩翩起舞,不斷旋轉和跳躍的畫面,你是否還想要實現?”“如果現在放棄是否覺得可惜?”
跟孩子聊一下,喜歡這項運動的部分是什麼?現在不喜歡的部分又是什麼?和孩子平等溝通,瞭解孩子的需求和困境,才能更好的幫助孩子堅持下去。
然後家長可以檢查一下,日程是否安排的過滿,是否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能力。在孩子情緒極端抗拒的階段,和孩子商量,減少訓練頻次,給孩子一定的緩衝期,在這段時間裏也能更好的積蓄能量和勇氣。
孩子的韌性就像橡皮筋,撐得過緊可能會斷掉。也許這次是哭着進入訓練場,下次可能哭着都不肯進去了,直接選擇放棄。適當的壓力伴隨着鼓勵,才能更好地推動孩子的前進。
跟孩子聊完以後,可以再在跟教練溝通一下。在這種對孩子來説很艱難的時段,希望教練態度温和,或者相對放緩訓練節奏,給孩子更多正向的鼓勵。
當然這部分屬於更加不可控的一部分,不同的教練教育理念可能不同,有的接受,有的可能不接受。家長只能儘量嘗試,必要的話選擇換一家機構。
我們需要時刻提醒自己,教育的眼光需要放得長遠一些。我們最終的目標還是希望保持孩子對這份運動的熱愛,最終能實現自我超越。
的確,短期的密集練習能使孩子進步的更快,也能更好的超越同齡人。但是如果前期壓力過大,帶來的結果可能是心理創傷,即便在逼迫之下繼續訓練,但是無法保持熱愛的狀態下,當孩子有足夠的能力反抗家長的時候,他就可能隨時選擇放棄,甚至想起冰滑就心有餘悸,再也不想碰它了。最終看來還是得不償失。
精通:
當練習達到了精通階段,孩子所需要的外界督促自然就變少了。一旦達到了精通,孩子就會享受到某項技能帶來的喜悦。
想起我第一次會騎自行車的感覺,多麼美妙,多麼享受。我做到了!太棒了!沒有比這更讓人興奮的事情了。甚至睡覺都在回味着,一睜眼就想去騎自行車。
自尊的根源在於精通帶來的感受。當孩子掌握了一項之前不會的技能時,比如騎自行車、彈鋼琴,或者説英語,他的自尊自然會提升。
精通是強大的動力,因為人們喜歡做自己能夠勝任的事情。這種感受本身就是一種獎勵,不需要額外的物質獎勵了。
阻礙孩子達到精通的最大敵人是對困難的恐懼。孩子一旦感到恐懼,就會覺得自己無能為力,更害怕別人嘲笑他愚蠢。我們最重要的目標是幫助孩子達到精通,幫助他們克服恐懼。
我兩歲的女兒喜歡上了剪紙。一開始她剪刀都拿不穩,我沒有阻止,給她最簡單的任務,剪紙條,不斷的練習,再到用得越來越熟練。現在她在幼兒園必做的一個遊戲項目就是剪紙。使用剪刀不僅僅是她的一大愛好,也成為了她自信的來源。
從小事開始,讓孩子嘗試、練習,最終達到精通,生活中處處都有這樣的練習的機會。
比如從一歲多讓孩子開始剝雞蛋,兩歲多自己穿衣服,三歲自己刷鞋子等等。作為家長所要做的是提供給孩子這樣的練習和達到精通的機會。
這種精通帶來的自信積累的越多,孩子就越有勇氣克服恐懼、面對新的挑戰。
所以,精通不僅能提高孩子的自尊,還能增強他的自信、提高領導力、自主精神,並培養出堅強的毅力。
認同
儘管精通本身就是一種獎勵,但是還有另外一個重要因素,既能強化精通,又能引出更深層次的聯結感。這個因素就是認同。
孩子受到老師的鼓勵,所以喜歡上老師的科目,得到教練的鼓勵,喜歡上教練指導的運動項目,這份激情有時可以維持一生。
回憶童年,還記得那位嚴厲的老師對你説“你真棒”你高興的樣子嗎?還記得老師給你特別的鼓勵使你發奮努力了一整年嗎?
我想大多數人都記得自己被鼓勵時努力拼搏的狀態,感受到自身價值得到肯定的那一刻。
成人認可孩子的價值,這是大人對孩子最積極的影響力。
在《自尊》一書中提到過,孩子的自尊水平4歲前是靠家人的肯定、認同,4歲以後很大程度來源於社會認可和人際關係的肯定,一旦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對所愛的人有意義,孩子就會充滿動力。
認同會使人與人之間產生親密的聯結。
但是我們需要謹慎選擇認同的方式。認同的力量十分強大,以至於有時容易招來危險。
有些孩子,甚至成年人完全依賴別人的認同而活,獲得認同的目的不是為了與他人產生聯結,而是為了讓自己在人羣中凸顯出來。認同就淪為追求優越感的工具。
還有另一種相反的情況,有些父母從小就教育孩子,享受讚美是驕傲自私的行為,父母都不想讓孩子變成自戀狂,但是無論孩子還是成人,都渴望得到讚美。
被灌輸這種觀念的孩子不會變成自我陶醉者,反而會變成低自尊,消極被動,對任何事情都感覺不到快樂的人。
以上兩種極端的例子現在都不少見,但是我們都可以避免。
如何避免?這個方法就是重視聯結感,它是把自我陶醉者和正確對待認同態度區分開來的關鍵因素。
聯結感是五步循環法的第一步驟。(從第五步回到第一步,注意,這是一個循環的圈。)
如果孩子對外界產生令他感到安全舒適的聯結感,那麼她就不需要儲藏認同和讚美,因為飢餓的人才會拼命想要食物。
具有聯結感和歸屬感的孩子樂於和別人分享認同和讚美,並且為自己的付出感到自豪。
如果聯結感缺乏,也就是小時候缺少來自父母無條件的愛的孩子,安全感也是比較低的,在遇到困難時,他們不會向他人求助。他們極度需要他人的讚美和認同,渴望出人頭地,征服全世界,目標只是為了贏得讚美。
而那些從小被灌輸“不能驕傲,不能自豪”的孩子,會更加沉默和順從。他們不願意讓別人失望,害怕不能取悦別人而惴惴不安。他們覺得自己不值得讚美。
對讚美的恐懼會降低自尊,而自尊是幸福的重要因素。
如今太多的青少年玩物喪志,不懂得感恩,乖張暴戾,忤逆大人,究其原因,是因為他們與成人世界缺乏聯結。
他們既不屬於成人羣體,也不屬於小孩的羣體,他們生活上已經不需要成人的照顧,經濟上卻沒有完全獨立,他們的生活卡在兒童和成人之間。青少年的聯結感只能來源於同伴,所以同伴對青少年的影響是最大的。
如果青少年能得到成人的認同,比如在學校獲得了獎、學習受到了表揚、生活上的自立,他們便覺得與這個世界拉近距離了,也更願意合作。
充滿聯結感的童年可以確保孩子正確的看待認同,而不會像毒品一樣依賴它活着、對它產生恐懼。
認同感反過來又會加深和拓寬孩子的聯結感。從第五步又回到了第一步。
3
有幸福感的人生是怎樣的?
美國有種説法叫做“哈佛謬誤”,特指過於強調某種成功就是通往幸福人生的途徑。
太多人把哈佛當作一個不惜一切代價都要得到的目標,當然這種目標還有可能是耶魯,是清華北大,是醫生律師這樣的職業,是獲得奧運金牌,是成為名人,名利雙收……
這些目標已經成為一種象徵,為了目標可以不惜一切代價,“本末倒置”忘記了想讓孩子幸福的初衷。父母常常以愛之名,不知不覺走入誤區,傷害了孩子。
教育的價值在於喚醒每個孩子心中的潛能。幸福的人生需要有愛的童年和有支持孩子發揮潛能的正確的方式。
在經歷這5個步驟的過程中,父母希望孩子所擁有的品質也發展了出來:比如愛、安全感、耐心、勇氣、應對挫折的能力、控制力、自驅力、學習熱情、歸屬感、道德感、自尊等等。
這些都是孩子自己發展出來的,而並不是由外界強加上去的。
當孩子與周邊的環境聯結,感受到來自父母無條件的愛就會有安全感,也會有愛別人的能力。
如果父母給孩子空間和時間去自由玩耍,孩子就能夠去遊戲和發現興趣,發揮想象力。
如果父母能在孩子練習時給予孩子恰當的鼓勵和支持,孩子就獲得應對失敗的能力,在興趣的基礎上不斷練習,學會了控制力,發展出恆心和毅力,以及尋求幫助的能力。
父母幫助孩子堅持,在達到精通的過程中,孩子的自主性和自驅力也被激發出來。
從父母那裏獲得認同,也就獲得歸屬感和聯結感。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可能只關注了這五步中的其中幾項。
比如偏嚴苛型的家長更重視練習和精通,給孩子的玩耍時間和認同比較少。這樣的孩子有可能跟父母的聯結感比較弱,在父母的逼迫下,也容易喪失自驅力和熱情。很多成人説,我好像對什麼事情都沒有熱情,我什麼都不想做……這樣的人生狀態,幸福感也不會太強。
只重視聯結感和認同的家長,比如開頭提到的“快樂教育”的家長B,孩子練習和精通兩個環節的缺失,帶來的是自身價值感的缺失。儘管有來自父母的認同,但是僅僅認同本身,並不能給與孩子踏實而富有力量的自信。
由此看來,這五個循環步驟是環環相扣、缺一不可的。
作為父母可以自我檢查一下,是不是這五個步驟中缺少了哪一步呢?
是不是有些問題:比如孩子不自信、抗挫折能力差、不願意合作等問題,源頭是來自這五個步驟中某一項的缺失呢?
孩子的所有“問題”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正如這個環形圖一樣,可能是互相影響的。也許從這裏可以更好的找到問題的根源。
按照這個五步循環法,相信你可以幫助孩子打開通往幸福之路的大門。
遺傳基因很重要,財富基礎也很重要,但這些不能決定幸福的全部。
除去極端意外和不可控的因素之外,聯結、玩耍、練習、精通和認同,都是父母可以通過努力來完成的。
這五個步驟將會是父母為孩子童年播撒下的快樂的種子。
那些童年時代比較快樂的人,成年後也更容易過上幸福的生活,因為他擁有創造快樂的能力。
參考資料:
愛德華哈洛韋爾——《童年,人生幸福之源:培養樂觀的方法》
童行學院
系統性通識教育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童行學院(ID:tongxingplan)】,由世界科幻雨果獎得主郝景芳發起,涵蓋科學、人文、藝術、思維4大學習領域,為3-12歲兒童提供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通識啓蒙課程,通過探索型跨學科融合學習,讓兒童思維寬廣,思考深入(think big, think deep)。
拓展學習
互動分享
關於幸福,今天的文章是否帶給你一些啓發呢?你認為幸福的人生是怎樣的?在養育孩子方面是否有自己的獨到經驗呢?歡迎下方留言和我們分享。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