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人生高度,都和自律密切相關。然而對大多孩子來説,自律都是個比較稀缺的習慣。
他們做事常常朝三暮四,想到什麼做什麼,沒一點計劃性,而且容易半途而廢,不能有始有終,這其實很不利於孩子的成長。習慣不是天生的,自律也不是上天隨機賜給孩子的天賦,而是在後天中形成的,在家庭中養成的。
家庭教育決定孩子的未來,每個成功的教育案例背後,都離不開的父母的發力。那些自律的孩子,往往來自於這樣的家庭。
父母趁早管教的家庭
李玫瑾教授把人的一生分為了幾個階段,其中,孩子3-6歲是性格形成的關鍵期。孩子3-6歲你不管,長大以後想管也管不了。一説到自律,有些父母就覺得這是大孩子才應該養成的習慣,對於還不到10歲的孩子來説,自律對他們來説太苛刻了。父母這樣想,其實是對自律的一種誤解,自律不只是自覺學習。
對於年齡尚小的孩子來説,早晚刷牙,少吃零食,看動畫片的時間有所約束,控制情緒,不亂髮脾氣,不動不動就哭,這都是自律的表現。
在孩子10歲之前,父母總是以孩子年齡小為藉口縱容孩子,那麼等孩子10歲之後,再去要求孩子自律,其實很容易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所以,管孩子要趁早,尤其是在培養孩子自律這點上。
孩子6歲前,是心理發育最迅速的時期,也是孩子性格和習慣養成的關鍵期。這個時期,父母傳遞給孩子的價值觀,產生的影響是最深刻,也是最直接的。父母從小給孩子立下規矩,讓孩子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吃零食要有節制,看電視要有節制,不能隨心所欲,任性妄為。要讓孩子學會剋制,一個從小就懂得剋制的孩子,長大後自然而然也懂得自律。
父母以身作則的家庭
孩子的自律,從來不是父母逼出來的,而是引導出來的。有句話説得好: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要想有一個自律優秀的孩子,首先得看作為原件的父母自身是否足夠自律。教育孩子,最怕的就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要求孩子好好學習,自己卻不思進取;
要求孩子早睡早起,自己卻熬夜玩遊戲刷手機;
要求孩子遵守規則,自己卻在踐踏規則。
這樣的父母,越逼孩子,孩子越叛逆,甚至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父母在孩子心裏會越來越沒有威信。
最高級的教育,不是居高臨下的指揮,而是和孩子一起相伴成長。
好的家庭,父母的角色是多元的,他們不只是父母,還是孩子的朋友,是他們的引路人,更是他們的榜樣。而糟糕的家庭,爸爸只做“提款機”,媽媽只做“生活保姆”。教育是一場心胸和智慧的遠行,父母示範多一點,説教少一點,孩子的成長之路才會更寬廣。
父母捨得放手的家庭
當你希望孩子自律、而不是事事由自己去掌舵時,就一定要學會放手,看着他犯錯不去插手,看着他慢吞吞的不去幫忙。
永遠做一個陪練而不是比賽的主導者,唯有如此,才能讓孩子學會對自己負責。
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多管一點,成長的過程中多示範一點,長大後多給孩子一點自由,孩子的自律就是這樣形成的。自律是孩子成功的必要前提,而每個自律的孩子都離不開家長的引導和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