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母嬰期刊
不少女生在青春期仍懵懂無知,突然有一天來了月經,因為害怕胡思亂想,以為得了很嚴重的病症,不敢告訴父母,怕他們害怕,擔心再也見不到他們,甚至連遺書(或遺言)都備好了。有這樣的經歷的女性,並不在少數。
很多父母很早輟學,或根本沒念過書,要麼不知道如何教育女兒,要麼不知怎麼開口,傳統觀念的影響,認為這是一件羞恥之事。
01
有這樣的一個故事
在一所學校的六年級教室,男生和女生因矛盾爭吵起來,後來那名女生來了月經初潮,但是班上的同學大多不瞭解大姨媽怎麼回事。看到女生衣服上有血跡,誤以為是那名男生把女生打出血了。
事實就在那擺着,男生一直喊冤枉,可是百口莫辯,誰也不信男生沒打女生的話,他只好認栽。
有同學把老師喊來了,男生並沒有挨批。老師帶女生去換了衣服,幫忙買了護理用品。
更讓人驚奇的是,十多年過去後,這一男一女竟然結婚了,真是不打不相識。
可見,那個年代
性知識的缺乏和性教育的滯後,是一種普遍現象。生物老師講人體生殖器官時,大多改成自習課。
02
應對月經的的演變過程
1、
原始社會
原始社會的人們衣不蔽體,女性來月經沒有很好的處理辦法,多會就地取材擦掉血跡。
2、
奴隸社會
人們學會了用骨針縫製獸皮,或用樹皮縫成貼身衣物。女性來了例假,可以使用吸附作用的乾燥物,懂得用水清洗污物。
3、
封建社會
隨着農耕的發展,人類學會養蠶抽絲技術和織布,生活條件有了很大進步,女性學會縫布條袋,裏面裝上草木灰,並在兩頭縫上帶子,系在腰部。它的好處是可清洗、晾曬(或烘乾)後反覆使用。
對於一些地主、富裕家庭,會備一些清潔的棉類物品,作為衞生帶內的填充物。但它的缺點比較明顯,吸水性不是太好,人們更樂於接受草木灰。
隨着人類掌握造紙工藝,草紙有更好的吸水性,被人們廣泛接受。由於女性出身貧賤,普通人家的女子多半要自己處理月經問題。
有的女性終其一生未使用衞生帶,古人十歲出頭就結婚了,有的還沒有經歷月經初潮,婚後就面臨生子問題,由於避孕條件較差,她們要生一堆娃,很少被月經困擾,到生育結束,基本也接近絕經的年齡。
4、
現代社會
其實,現代社會的護理用品,也在站在古人的肩膀上演變而來,比如衞生紙、衞生巾,我們要感謝那位發明造紙術的蔡倫先生。
如今衞生巾花樣繁多,不僅舒適,也非常實用。結合經期的情況,不僅有白天、晚上使用之分,也有厚薄之分。
這得益於女性地位的提升,市面上越來越注重女性的消費,不斷迎合女性的心理和需求。甚至有些做成禮品,傳遞男性對女性的呵護和愛心。
03
女孩來例假一無所知,誰之過?
1、
父母教育
過去的社會水平、文化程度、家庭條件等十分有限,對於小孩更多的是養育,解決温飽問題,父母能夠承擔的家庭教育多是品德教育為主,對於性教育是缺失的。
不像現在,學校、圖書館、家庭都可以看到有關性教育的繪本和書籍,幼兒都能大概知道自己是從媽媽肚子里長大出生的。
2、
學校教育
記得初中的生物課堂上,老師講到第二性徵和受精部分,班上幾個受搗亂的男生,總是陰陽怪氣的偷笑。老師提出時,女生站起來會臉紅,一臉難為情。對於跟性有關的字眼,有一種天生的恐懼和羞恥。
甚至講到植物授粉的內容,課堂的氣氛就會顯得凝重。
3、
社會教育
這麼多年過去了,性教育在我國普及力度仍然不夠,起碼我們這一代是缺失的。無數孩子能夠長大、結婚、生子、為人父母,真的是太幸運了。
希望國家、社會能夠加大普及力度,不再把性教育當成一件迴避的話題。媽媽能夠跟孩子從容談論例假、衞生巾、痛經等問題,就如同要去超市買東西一樣。
而男士可以大大方方出入超市為媳婦選購衞生巾,而不是買安全套、衞生紙(巾)時,專門用黑色方便袋裝起來,生怕被人發現,像做了虧心事一樣。
04
最好的性教育年齡
鄭淵潔非常感恩父母從小未打罵過自己,唯一不足的是,她問父母自己是從哪裏來的?父母總是回答,是從垃圾箱裏撿的。
他一直很困惑,直到青春期都很痛苦。他沒有性教育信息的來源,全是夥伴傳遞過來的片面的信息。
鄭老師的兒子出生後,他就想不能讓兒子也這樣,我們提倡保存小孩的好奇心。但是,有一件事不能讓他們好奇,那就是性。小孩在未成年之前,不應該探索這個東西。如果家長能夠直接告訴子女,他們就不再好奇了。
對子女的性教育不能晚於三歲,鄭老師的兒子詢問“閃電為何比雷聲快?”的問題,他轉移話題,用香蕉和麪包圈講解兒子的出生過程。讓傅首爾困惑的是,鄭老師腦回路太強悍,回答兒子的問題答非所問。
鄭老師並不這麼認為,難道給兒子講他出生的過程,不是他人生的“電閃雷鳴”嗎?
討論話題:
你在青春期獲取性知識的途徑是什麼嗎?我們想聽聽你的經歷。
圖片來源網絡,只供想象,圖文無關,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