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不少父母對子女很好,子女長大卻不孝?父母犯了個邏輯錯誤
説歷史的女人——第1435期孝道向來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也是我們的立國之本。然而遺憾的是並非所有的子女都能善待父母老人甚至自古以來都存在虐待老人的不孝子孫。尤其令人困惑的是有些父母為了能讓自己的孩子成為孝子即當自己老了的時候希望子女能孝敬、善待自己因而對兒女十分關愛為孩子的成長付出極大的心血有家庭條件差的甚至自己捨不得吃捨不得穿把兒女含辛茹苦撫養成人。結果孩子長大了或者成家之後 “娶了媳婦忘了娘”對父母一點也不孝順甚至極為嫌棄。這令父母十分傷感而且不解我辛辛苦苦把你養大卻養了個白眼狼蒼天啊這是為何這的確是個很奇怪的問題。筆者在“説歷史的女人”第1431期曾寫過一篇關於孝道的文章文中的老人因兒子不孝臨終前寧願把大量的現金裝在身上讓火葬場燒掉也不給兒子留。此文後面有一條很具有代表性的留言是“我只覺得父母對孩子好孩子自然會對父母好。”此留言獲得100多個點贊證明許多人都贊同這個觀點。然而果真如此嗎毫無疑問此條留言的觀點是錯誤的。如果真的父母對孩子好孩子長大也對父母好那麼不孝之子即便不絕跡也所剩無幾了。因為“可憐天下父母心”當父母的幾乎沒有不對子女不好的然而不孝兒卻多的是。卻是為何因為在這個問題上父母們犯了一個邏輯錯誤。正如那條留言裏所説如果父母對孩子好孩子自然也會對父母好。父母們犯的正是這個邏輯錯誤。筆者在那篇文章裏就舉了一個最經典的例子即經典戲劇《牆頭記》裏的張木匠他妻子死得早自己又當爹又當媽辛辛苦苦把兒子大乖、二乖養大——其實從兩個兒子的名字就可看出張木匠是多麼寵愛自己的兒子民間把嬌生慣養的孩子都叫“乖”。但自己老了卻被兒子扔牆上不管。這正否定了那個所謂父母對孩子好孩子自然孝敬父母的説法。不僅事實如此在理論上這個邏輯也是不成立的。誰規定了“我對你好你就會對我好”如果真這樣就不會有《東郭先生和狼》的故事也不會有《農夫和蛇》的故事了。所以一個人對另一個人好在邏輯上根本推導不出後者也會對前者好。那麼父母對孩子再好也斷然得不出兒子將來一定會孝敬父母的結論。也許有人會這樣認為養兒為防老既然我對孩子再好孩子將來也未必會孝敬我那麼我乾脆不對孩子好或者趁兒子小直接把他掐死算了甚至乾脆不要孩子算了多省事啊這也不對。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撫養孩子是父母的責任和義務你必須要付出。再者説即便你對孩子好孩子將來未必孝敬你但也不能否認孩子將來孝敬你的可能性而如果父母對孩子缺乏愛對子女很不好子女將來肯定也不會孝敬你這個邏輯是基本成立的。因此父母對孩子好是沒有錯的。那麼問題來了我既然對孩子那麼好那麼愛他們長大了卻不孝敬我這又是什麼原因呢這也許是個死結。造成這個死結的還有一句很經典的話即經常掛在中國人口頭上的一句話捨得捨得有舍必有得有舍才有得。其實這句話很有問題甚至有嚴重邏輯錯誤。這句話表面上是道出了付出和收穫的關係就是説我付出了必然有收穫或者是有付出才會有收穫。其實這句話也不完全錯後半句話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告訴人想要有收穫得先付出。問題是前半句因為你付出了未必有收穫。但整體上看所謂“捨得”的邏輯關係是錯誤的。“舍”和“得”其實並不構成因果關係也不存在條件關係。舍是捨得是得其實兩者並不相干。就如“東”和“西”一樣儘管大家經常把這兩個字掛在嘴邊整天“東西”“東西”地叫着但其實兩者正好相反南轅北轍。同樣“舍”就是失去“得”就是得到二者也是南轅北轍的。如果明白了這個道理就不難明白為何父母對子女好而子女不孝敬父母的原因了父母愛不愛兒女是一回事兒女孝不孝父母是另一回事。本文要討論的關鍵點在於父母要想讓子女將來孝敬自己自己究竟應該怎麼做先舉一個例子這是筆者親眼見到的。若干年前我去參加一個同學的婚禮其實那個同學跟我的關係一般我可去可不去。我之所以要去是因為我家跟他家有一定親戚關係。我這位同學共有兄弟9個先不説他們是否孝敬他們的父母因為我離開故鄉已經多年只提到一點我去年回老家時聽到一位老鄉説我這位同學的父親去世時他們兄弟9人全部成家立業了居然不能給他老爹買一口像樣的棺材。老家有句俗話一個人一生活得值不值關鍵看他死時用的是什麼棺材。如果棺材比較好那他活得就值了若棺材很不像樣比如木料太差、太薄就證明他混得比較慘。而這位同學的父親有9個兒子死時用得棺材很差只是普通的很薄的桐木。這很讓人們笑話。村裏的一位幹部見到了把9兄弟的老大叫來訓話説你們兄弟也太小氣了吧就給你老爹弄個這玩意丟人不老大不好意思地説“我們兄弟跟老爹感情不好嘿嘿”“你娘那個腳”村幹部罵道“我問你你們兄弟九個是不是你老爹養大的沒有你老爹你們從哪蹦出來”最終老大感覺丟人於是跟眾兄弟商量給父親換了一個柏木棺材儘管木料也比較薄但好歹糊弄了過去。那麼這位兒子眾多的父親為何沒有得到兒子們的孝敬呢咱們再接着前面的故事。那天我去參加我那個同學的婚禮走到他家大門口時見到一位滿臉皺紋、滿頭白髮老太太蹲在家門口。她穿得破破爛爛像個叫花子一副痴呆的表情似乎家裏辦喜事的熱鬧跟她無關。我走近時老太太向我笑了笑。我突然認出了她她正是我同學的奶奶。我心中一凜孫子娶媳婦她怎麼像個乞丐一樣坐在家門口接着我的心境變得很糟。我進了她家門家裏吹吹打打的很熱鬧裏裏外外一番喜慶的樣子。很快就開席了。酒肉上桌。大家大吃大喝。我同學的父親面對滿座高朋當然是容光煥發、喜笑顏開。宴席全擺在院子裏我大眼看了一遍並未見到同學的奶奶就是同學父親的親媽的影子。難道老太太還蹲在家門口嗎我在眾人猜拳行令之際悄悄離開座位來到他家門口。只見老太太仍可憐兮兮地蹲在門外。她徹底成了這場婚宴的局外人。我心中很不是滋味。宴席剛剛開始可我已經沒有任何胃口。我拉拉老太太的手問道奶奶你吃飯沒有我知道這是廢話。但我無話可説。“我不餓。你趕緊去吃飯吧孩子。”老太太親切地説。我很無奈。這個時候我不可能去伸張正義把老太太拉回家帶到宴席上去。因為那樣做無疑會攪亂一場喜宴弄壞大家的心情關鍵是會打了老太太的家人尤其是他兒子的臉。最終我只有離去。其實我跟老太太很熟悉我小時候她經常帶着她的小孫孫們包括我那個同學去我家玩。她對我很好。而我此時卻幫不了她。我只有離去。我空着肚子卻沒有一點胃口。看到這裏讀者也許就明白了。我那位同學的父母親對他的祖父母很不好。所以答案有了子女對父母孝敬不孝敬跟父母對他們好不好沒有關係主要取決於三個方面其一是子女的人性若人性偏善則有可能孝敬父母若偏惡則無可能其二是受教育程度相對文化高的更容易遵守孝道。但最關鍵的是第三條即取決於他們的父母對上一輩的態度。如果他的父母對他的祖父祖母孝順那麼他對他的父母也孝順。父母永遠是孩子的榜樣。父母如何做子女長大了也如何做。愛不是相互的它完全可以是單方面的。你不能為了得到愛而去愛也不能有“我付出了愛就會得到愛”的想法。舍和得沒有關係你不能為了“得”而去“舍”也不能有我“舍”了就一定會“得”的想法。同理父母對子女好不好並不能決定子女將來對你孝不孝。子女將來對你的態度決定於你現在對你父母的態度。這才是關於孝道的最簡單的邏輯。孝道貴在傳承。你如果斷了這個傳承不孝敬自己的父母那麼你對子女再怎麼好即便把兒子當祖宗供着養兒防老都是一句空話。文/説歷史的女人·花無去參考資料《論語》《二十四孝》等。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76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