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鍋、涮羊肉是當今頗受歡迎的佳餚,親朋好友圍坐一起,將各種鮮生肉片即燙即吃,大飽口福。但你是否想到,此時往往會“蟲”從口入,患上旋毛蟲病,又稱火鍋病。
病因
旋毛蟲病是一種人畜共患的寄生蟲病,分佈於全世界,以歐美的發病率較高,我國雲南、西藏、湖北及東北等地也屢有本病流行。旋毛蟲的成蟲和幼蟲寄生在同一宿主(人或動物)體內。成蟲寄生在十二指腸和空腸上端黏膜;幼蟲則廣泛寄生於骨骼肌內。當人吃了含有活的旋毛蟲包囊的生肉或半生不熟的肉後,胃液將囊壁消化,幼蟲即脱囊而出。
脱囊後的幼蟲部分被人體的免疫作用消滅,部分下行到十二指腸並鑽入腸黏膜,約及周後發育為成蟲。交配後雄蟲很快死亡,自腸腔排出;雌蟲則繼續長大,每條雌蟲又可產幼蟲1千~2千條。
少數幼蟲可隨糞便排出體外,但大部分幼蟲則侵入黏膜內淋巴管,並隨血循環被帶至身體各部,但只有在骨骼肌內的幼蟲才能繼續發育。幼蟲寄生以膈肌、肋間肌、咀嚼肌、肽二頭肌、三角肌及腓腸肌等處最多見。
肌肉內的幼蟲2周後即增大十餘倍,體長達1毫米左右,呈螺旋狀捲曲,其周圍逐漸形成包囊。囊中的幼蟲可生存很久,部分可逐漸鈣化。旋毛蟲對人體損害的程度,與食人旋毛蟲包囊的數量和人體對其反應的輕重有關。輕度感染,如食下20~30個包囊,常不發病;嚴重感染,發病後每1克骨骼肌的幼蟲數可達1千條以上,常可導致死亡。
臨牀表現
由於成蟲寄生在腸腔,所以本病早期有胃腸道症狀,如噁心、嘔吐、腹瀉等。幼蟲隨血循環移行時,可損害多種器官,如腦、心、腎、全身肌肉等,並引起全身毒血癥狀。病人出現發熱(38~40℃),明顯的肌肉疼痛、水腫(眼瞼、顏面及下肢),同時伴有乏力、頭痛、畏寒、皮疹等。
嚴重者可併發心肌炎、腦炎、支氣管肺炎等。因幼蟲最後定居於骨骼肌中,所以病人有嚴重的全身肌肉疼痛和觸痛,以四肢和腹部為重,甚至連觸摸皮膚也會疼痛難忍。
防與治
(1)雖然目前有治該病的良藥,但更重要的還在於預防。做好飲食衞生,不吃生或半生動物肉是預防本病的根本措施。肉類經高温(中心温度達80℃)或冰凍(中心温度達-15℃20日,-27℃36小時)即可完全殺死其中的旋毛蟲包囊。而速燙、燻烤、鹽漬、曝曬等大多不足以殺死全部包囊。此外,不貪便宜去購買未經檢疫的肉類。
(2)此病目前尚未受到足夠的重視,輕度感染及發病早期,常被誤診為流感、胃腸炎、腎炎、出血熱等病。所以,吃火鍋、吃涮各種鮮生肉片、吃烤羊肉串後1~2周,出現發熱、明顯的肌肉疼痛、浮腫等,應想到此病。身處流行區,更應警惕。有可疑症狀要及時就醫,並向醫生提供飲食情況以幫助其正確診斷。
忠告
患上旋毛蟲病的病因是吃了含有活的旋毛蟲包囊的生肉或半生不熟的肉。吃火鍋不當除易患上旋毛蟲病之外,還會得其他疾病。
吃火鍋講究火功,有些人把生蔬菜放入鍋內不等燒開就吃,這樣很容易把蔬菜裏沾染的致病菌和蟲卵吃進肚裏,引起傳染病和寄生蟲病;反之,如果將蔬菜放入火鍋內燒很長時間,不僅失去其原有的風味,也破壞了其中的營養成分,尤其是維生素。
吃涮生魚片則也要掌握“火候”,時間長了,肉老味差,魚片成了“魚粥”;時間過短,病菌蟲卵殺不死,容易感染患上絛蟲病等。此外,家庭聚餐吃剩的殘菜肉魚湯在火鍋中過夜,易與金屬製的火鍋發生化學反應,產生的一些化學物質溶解在湯中,會危害人體健康。
火鍋,顧名思義,其性質屬於火熱的,在火鍋的配料當中,往往加進大量辛辣燥熱之品,如進食的人,體質又屬於火型(或時逢體內燥熱之時),如果再進食這一類型的火鍋,常常就會火上加“火”,發生鼻出血。
因此,吃火鍋要根據個人的身體體質來選擇火鍋類型。一般體質的人,可選用性質較平和的火鍋:如生滾火鍋、海鮮火鍋、水魚火鍋;火鍋的湯底則可選用鴛鴦湯。火型體質者可選用以蔬菜為主的或者是純蔬菜的蔬菜火鍋,湯底可選用清湯,或廣武老火靚湯。
虛寒體質者宜選用滋補性質的火鍋,如狗肉火鍋、羊肉火鍋、滋補藥材雞火鍋等;湯底宜選紅湯。為了使在食用火鍋時更靈活方便,可以在食品配料上作一些加減。如適當加進一些豆腐或其他豆製品,既味道鮮美,又可降低火性;還可葷素配搭,在肉類中再配上生菜、紅蘿蔔、水馬蹄、西洋菜等新鮮蔬菜;在碗中放新鮮雞蛋1只,搗爛作為蘸料,也可起到緩和火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