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雨
前幾天下班回家,老遠就聽到樓上鄰居訓小孩的聲響:
“吃飯前要洗手,這麼簡單的事情還要我提醒幾遍?
每天説每餐説,怎麼你就是不聽不改不去做,到時得病了別哭着來找我,活該!”
孩子屢教不改、明知故犯時,有的家長一氣之下就説“狠話”。
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或許家長只是無意識的氣話,但這些話卻像鋒利的刀,在孩子心裏劃下一道道傷痕。
為人父母一定要明白,批評孩子是為了教育指正,而不是發泄憤怒的情緒。
所以,就算家長再生氣,也千萬不要對孩子説這6句話:
1. 你怎麼又做錯了,真笨!
孩子犯了錯,有的家長一上來就説孩子“笨”“蠢”“沒出息”。
被貼上“笨蛋”的標籤,不服氣的孩子選擇反抗,信以為真的孩子破罐子破摔。
上述兩種結果,都無法起到教育孩子的最佳效果。
要知道,家長對孩子的評價,是後者建立自我意識和自我定位的最主要來源。
連你都不看好孩子,連你都覺得孩子笨,他們還怎麼有信心去攻克難關?
所以,家長在批評時要做到就事論事,避免上升到孩子個人。
2. 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
看着別人家孩子,很多家長對自己的子女恨鐵不成鋼:
“為什麼別人寫作業快又好,你非得拖到半夜才弄完,錯誤還一大堆?”
“為什麼別人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而你卻學得一塌糊塗,只會浪費錢!”
一些家長想以此激起孩子的好勝心,然而,這種方式很難奏效。
這一類話聽多了,孩子還可能出現逆反情緒,或是變得凡事都在討好家長。
要想讓孩子向優秀者看齊,不能只是形式上攀比,更要學習方法!
3. 能不能行啊,一邊兒待著去!
孩子搗鼓半天都弄不好,有的家長一邊抱怨一邊搶過來做。
看似節約了時間,實則剝奪了孩子試錯糾正、摸索經驗、取得進步的機會。
而家長帶着抱怨、嫌棄的批評,會讓孩子覺得:“我就是做不好,就只會幫倒忙......”
久而久之,他們要麼坐等家長替着做,要麼做起事來畏手畏腳。
正確的教育方式應該是,指出孩子的不足,教給他們思路和技巧。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有效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才能越做越好!
4. 閉嘴,別跟我解釋那麼多!
批評孩子時,一些家長不顧孩子解釋,總讓他們閉嘴。
在他們看來,孩子這麼做不是在為自己的錯誤找藉口,就是企圖矇混過去。
但其實,很多時候孩子並非故意犯錯,有可能是能力不足,也可能是方法不對。
家長劈頭蓋臉一頓批評,只會打擊孩子的信心和做事積極性。
給孩子爭辯的權利和機會,找出問題的原因,對症下藥地開展教育和引導。
如此一來,孩子不僅吸取了經驗教訓,表達能力也將得到鍛鍊。
5. 我説不行就不行,你懂啥?
在不少家長眼裏,“乖”意味着孩子對自己言聽計從。
於是乎,當孩子與自己意見不一時,家長懶得解釋便開啓“一言堂”模式。
孩子正處於品行習慣養成的黃金期,哪些該做、不能做、必須要做,都要儘早明確。
然而,這種直接説“不”的教育方式,並不會讓孩子理解和長記性。
多聽孩子的解釋,學會與孩子商量,尊重孩子的想法(哪怕很幼稚)。
當孩子感到被關注、被尊重,他們將更願意聽家長的話。
6. 我再也不管了,隨你便!
面對孩子的屢教不改,家長們很可能脱口而出這樣一句話。
都説教育孩子是父母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業,連你都投降了,那孩子呢?
如果家長真的不再過問、不再管教,那真的會耽誤孩子一輩子;
而如果家長只是口頭嚇嚇孩子,孩子難免胡思亂想,以為自己被父母“放棄”了。
教育無法在一朝一夕間完成,家長還需給孩子多點耐心。
只有不偷懶、不鬆懈、不放棄,孩子才能打好基礎,擁有無限可期的未來!
老話説得好:“言語傷人,勝於刀傷。刀傷易愈,舌傷難愈。”
批評教育時,千萬不要對孩子説這6句話,家長們一定要牢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