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醫療藍海之上,冰山即將浮出水面
【獵雲網北京】3月17日報道(編輯/小麥)
互聯網醫療正在成為解決社會民生問題的重要手段,無論是需求側還是供給側,這一點已經基本形成了共識。
在2022年兩會期間,醫學界有不少代表提出了關於互聯網醫療的提案。比如全國人大代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院長李為民提出,要建立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慢病防控服務模式,線下由醫院明確診斷、制定方案,線上充分利用互聯網醫院進行慢病隨訪、用藥指導、家庭護理、全程慢病管理,提高慢病診療效果。
供給端,行業內人員獻計獻策加強關注;需求側,疫情之下互聯網醫療已經成為大眾的“必選項”。如果説之前我們看到互聯網醫療只是一片茫茫的藍海,但現在,隨着醫院、行業、政策在互聯網醫療上的不斷關注和深入,已經有不少“冰山”從藍海中浮出了水面。
互聯網醫療的幾座“冰山”通常我們用冰山理論形容一個人對自我的認知,它指一個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樣,我們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 。而在互聯網醫療這一行業,人們更多看到的是模式清晰、更為規範的企業,這些企業就像藍海中佇立的冰山,冰山之下則是在模式中相對後進的企業。海平面下,還潛藏着無數沉入海底的企業,而這條約束他們“出頭”的水平線,就是政策。
2018年,《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互聯網醫院管理辦法(試行)》、《遠程醫療服務管理規範(試行)》三個文件陸續下發,規範互聯網醫療行業的靴子終於落地。新規以實體醫療機構為主、互聯網醫療公司為輔的發展模式基本定調,進而互聯網醫療公司的資質與業務紅線已劃定。
文件明確強調,醫療領域應用互聯網開展的業務可以分為醫療核心業務和醫療非核心業務兩大類。其中,涉及診斷、治療的醫療核心業務分為遠程醫療、互聯網診療、互聯網醫院共三類,需要嚴格遵循資質要求;而以健康諮詢、信息服務為主的醫療非核心業務,屬於醫療服務的輔助、支持範疇,不能開展在線診療等核心業務的活動。嚴格規定了可以進行開展醫療核心業務的企業,讓不具備資質的企業“沉入海底”。
而在2021年底,《互聯網診療監管細則(徵求意見稿)》又對行業起到了進一步規範的作用,明確規定了醫歸醫,藥歸藥,AI歸技術。政策直接利好微醫、醫聯、好大夫等企業,值得注意的是,醫聯在2021年4月就將嚴肅醫療定位為公司戰略,可謂佔到了行業發展的先機。而京東、阿里及平安的互聯網醫療“御三家”卻股價應聲下跌。究其原因,是醫藥電商、AI問診的路線和嚴肅醫療是背道而馳的。當然,後續三家分別有不同的調整,以更好的符合政策的要求。
頂層設計的不斷髮力,為互聯網醫院的發展指明瞭方向和基本原則。而諸如醫聯這樣的嚴肅醫療的擁護者,也是在用踏踏實實的業務進展去落實自身的“嚴肅”信條。醫療行業的發展永遠是“不能着急,也不敢着急”,而這些“冰山”浮出水平面供世人所見,也僅僅是規範行業的第一道關卡。
嚴肅醫療之下,做“標準”的重要性任何一個行業的健康發展,都離不開標準規範的建立,醫療行業更甚。一方面,醫療行業是一個強供給的行業,要想互聯網醫療能夠真正為患者服務,絕不能僅僅是把線下的路徑“照葫蘆畫瓢”地搬到線上,而是需要專家、協會、企業多方共同設計全新的路徑,才能真真正正讓互聯網醫療為民所用。另一方面,從行業整體發展的角度來説,行業標準可以複用在更多的互聯網醫院上,避免“重複造輪子”。
中國社科院健康業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秋霖曾經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互聯網醫療絕不僅僅是把線下服務轉到線上,而是創造更多服務模式。目前醫院線下醫療服務直接轉成線上的可轉化率非常低,支付也比較有限。根本原因是缺乏創新,也沒有標準化。
創新自是各家取自身所長所建設的,而標準化則是有着互聯網醫療“大理想”的企業需要着手發力的關鍵點。有兩家企業在“做標準”上已頗有建樹。
首先就是在學科建設深耕多年的醫聯。作為嚴肅醫療的擁躉,醫聯陸續參與了糖尿病、肝癌等病種的線上管理共識、專家指導意見的制訂,是行業中率先填補各個病種線上管理規範化文件空白的企業,也是目前業內參與最早、最多疾病標準化文件的企業。近期,醫聯參與制訂的《互聯網醫院開展艾滋病相關醫療服務專家共識》也在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艾滋病性病》雜誌發佈,填補了艾滋病領域線上管理的空白。此外,醫聯也通過搭建學術委員會的方式讓整個標準體系的有效性更加充分——邀請了國內醫學領域泰山北斗,如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腫瘤病因學專家程書鈞,世界高血壓聯盟前任主席、著名心血管內科專家劉力生任首席顧問專家等十餘位各學科的頂級專家對醫聯的業務進行把關。
緊接着,京東健康也聯合專家發佈了《精神專科互聯網診療專家共識》及《2型糖尿病緩解中國專家共識》,加強自身醫學能力,向嚴肅醫療發展方向看齊,也是頗有決心和動力。
互聯網醫療的本質,本就該是以健康為中心的嚴肅醫療行為,而非一項技術,或提供一個簡單的健康諮詢平台。專家高屋建瓴,企業實踐夯實基礎。互聯網醫療的頭雁飛過,羣雁自然就有了順風的方向。
都在厚積,誰將薄發?互聯網醫療的下一個“黃金時代”從近年來行業發展的路徑看來,互聯網醫療確實已經度過了最初的階段。進入深水期的行業,企業們應該如何佈局,才能在行業的下一個“黃金年代”屹立不倒?從近期的一則報告我們可以管窺一斑。
近期,易觀分析發佈了《中國智慧醫療行業洞察2022》調研報告。有這樣幾個值得關注的信息點:
第一,智慧醫療處於快速發展期,上升勢頭明顯,市場規模呈加速增長態勢,在2022年預計達到3766億元人民幣的市場規模。第二,在智慧醫療直接面向消費提供的服務與產品中,消費者的使用行為仍較多的停留在“信息查詢”、“在線掛號”等淺層次的服務上,疾病管理、遠程問診等方面滲透率很低。第三,68%的慢病重疾病管理患者希望通過“一體化疾病管理平台”實現疾病管理。即在同一個平台上能夠得到覆蓋更全面疾病管理流程服務。
這也給未來互聯網醫療的發展指出了一條明路。
供給端不斷拓展,互聯網醫療能力變得愈發強大,市場預期向好,必定將迎來一個全新的“黃金年代”。但無論能力如何拓展,醫療的本質還是要服務於患者。當患者需要根據自身情況去選擇不同的平台滿足健康管理需求時,互聯網醫療的能力在某種程度就處於缺位狀態:即便患者來到醫院進行線下就診,也是希望在醫院“一站式”解決所有問題。結合患者心理及行業數據可以得出,能為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務,具備線上線下一體化能力,且主營業務滲透率還有極大提升空間的企業或將在下一個黃金年代立於行業上游。
當然,行業中不乏具備線上線下雙軌能力的企業,如京東健康線下與康養社區、養老院等機構合作,完善線上線下一體化、全場景的醫療健康和康養服務;微醫在多地落子線下全科中心;而在不久前未來醫生併入後,醫聯也具備了全科中心、專科中心、社康、企業醫務室以等多種場景的線下佈局。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具備線上線下雙重能力的企業並不少,但要真正實現兩者融合,為患者打造疾病管理的全流程閉環,還要看各家如何繼續構築自身能力。把線上線下數據完全打通,讓患者輕鬆感受到一體化全流程管理的便利性和有效性,這可能是供給側需要討論的命題,更是未來傲立於行業之巔的秘訣。
在時代的背景下,互聯網醫療已經駛進快車道,一個全新的黃金年代可能就在前方,但這需要行業從業者以絕對嚴肅的心態對待“嚴肅醫療”。在政策的規範下,企業明確自身定位,讓互聯網醫療迴歸醫療的本質,才是行業發展的“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