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掉這些壞情緒 帶病生活也可能長壽

資料圖片

很多老人查出疾病後,就會給自己貼上“老了”“不行了”等標籤,吃不好、睡不着,生活節奏全都被打亂了,開始變得不安、焦慮、恐懼。其實,人體有個“壓力反應”,當大腦產生害怕、焦慮等消極想法時,體內的皮質醇、腎上腺素等應激激素水平便會上升,影響免疫系統,不利於疾病康復;相反,樂觀、積極會啓動“放鬆反應”,促進機體完成自我修復。研究也發現,積極正面的信念可以降低71%的死亡風險,從而延長壽命。專家提醒,老人生病後要儘可能拋掉以下幾種負面心態。

壞心態1

情緒不穩定

俗話説:“氣生百病。”憤怒時血壓易飆高;憂鬱時心臟會失去活力,容易導致心絞痛等發作;長期處於疾病帶來的恐懼、悲痛,會引起或加重失眠、胃腸問題;焦慮的女性更易內分泌失調,患上乳腺、卵巢癌等疾病。心態平和則能降低疾病複發率。

壞心態2

過度關注

時時刻刻想着如何擊敗、征服疾病會高估其嚴重性,忽略痊癒後的期望。專家表示,有些疾病“惰性”十足,因此不必跟它們太較勁,如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甲狀腺功能衰退、惡性腫瘤等。老人若將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征服疾病中,身體有一點風吹草動就會患得患失,將其解釋為“快不行了”的信號,進而導致激素水平變化,產生頭暈胸悶、肌肉緊張、坐卧不安、氣短乏力等症狀,久而久之免疫系統會深受影響,加重病情。

壞心態3

諱疾忌醫

諱疾忌醫能讓本來不成問題的小病變成大問題。實際上,很多疾病是可以通過科學積極的治療來緩解或消除的。老年人不應糾結於“是不是診斷有誤”“挺一挺就能好”等,而是要直面疾病,積極治療。此外,有些老人對身體過於自信,不聽醫囑,擅自改變治療方案,也不利於康復。

不要過度把生病當負擔

生病,從另一個角度看,它能提醒你注意保健,及時止損,不要過度把生病當負擔。專家建議,做到以下幾點,即使帶病也能生活得較好。

治療不馬虎,始終有希望。對待疾病,最明智的做法是與其和諧相處。老人要主動去了解所患疾病的誘因、治療手段、注意事項等,學會自我監護;在診治過程中要充分相信醫生,遵醫囑吃藥,按時複查,不要沉迷於各類治病偏方。

生活不將就,多尋找快樂。老年人不應被疾病捆住手腳,要把自己放到社會中去,多與鄰居、朋友、親人交流,積極參與文化娛樂活動等來釋放壓力、改善情緒。老年人要對生命保持熱情,上上網,讀讀書,充實精神生活,減輕疾病帶來的痛苦。此外,患病老人要儘量堅持科學有規律的鍛鍊,每天堅持半小時;飲食上要保證定時定量、營養均衡,注意維生素的攝入。

家人有耐心,要做到“三多”。老年人生病後脾氣可能越來越怪,變得自私、多疑、過分依賴家人等。這時家人一定不要抱怨,要多陪伴老人,避免他們獨處時胡思亂想;多體貼老人,例如經常按按背、捶捶腰等;多鼓勵老人,當他們病情出現好轉時,要鼓勵他們再接再厲,病情不佳時,則要勸他們堅持不懈、配合治療。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49 字。

轉載請註明: 拋掉這些壞情緒 帶病生活也可能長壽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