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是文章圖片\1.gif
文 | 齊麗娟
你身邊有沒有輸不起的孩子?
比如堆積木一兩次不成功,就把所有積木一推大哭大鬧;比如在寫作業的時候,有一道題不會就吵着不想寫了;再比如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只要輸一次就哭鬧着找媽媽,有這種表現的孩子都有統一的特徵,那就是輸不起。
在失敗之後心情低落是每個人都存在的心理活動,這是一種很正常的情緒反應,大多孩子都有輸不起的現象,因為好勝心過強,從而導致在遇到失敗後無法面對現狀,通過哭鬧來發泄不滿。
孩子為什麼在失敗之後會大哭大鬧呢?我們要知道,每個孩子都想被父母和別人認可,所以當孩子失敗之後,就把失敗和“自己不行”、“自己不聰明”關聯在一起,因此會覺得自己在父母面前丟臉,所以通過大哭大鬧來獲取父母的安慰和關注,從而讓父母來安慰自己,而不是將注意力放在失敗上。由此可見,聲東擊西、暗度陳倉這種詭計,實在是人與生俱來的天賦啊!
在孩子出現“輸不起”心理的時候,其實是孩子自我意識開始萌發的階段。孩子在15個月至20個月的時候,開始出現自我意識,也就是能夠區別自己和別人的不同。當孩子到2歲至4歲的時候,就會出現自我評價的情況,能夠通過別人的行為和語言進行自我評價,而在這個時候,孩子就會出現嫉妒、爭強好勝等複雜心理,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孩子會表現得輸不起了。
在孩子開始學會自我評價的時候,家長們也不要急於引導或者改正,因為“輸不起”的心理大部分需要孩子自己隨着年齡的增長進行過渡,因為隨着孩子年齡的逐漸增長,就會逐漸形成“他人意識”。他人意識與自我意識相反,是孩子逐漸意識到世界並不是都按照自己的想法來,自己並不是最厲害的,而且在有了他人意識之後,能讓孩子更快學習到協同合作共贏勝利的方式,讓意識達到平衡。
當孩子出現自我評價心理後,出現“輸不起”的情況時,家長們一定要注意處理事情的方式,不要誤導孩子。比如説孩子和別人比誰先跑到某個地方,然而孩子比賽輸了,儘管這在家長看來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也不能疏忽對待。有些家長為了不讓孩子哭,會安慰孩子“你沒有輸,這不算輸”,這種只會導致孩子產生負面心理,也無法引導孩子擺脱“輸不起”的困境;還有些家長會説“差一點點,真可惜,下次再贏回來”,雖然這句話表面上看起來是安慰孩子和鼓勵孩子的,實際上起着嫉妒的負面作用,會導致孩子錯誤評估自己實力,而是把這一切都歸結為運氣。
想要幫助孩子順利度過“輸不起”的心理成長階段,家長最主要的問題就是要讓孩子不怕輸。想讓孩子不怕輸,光靠鼓勵或者讓孩子堅持,孩子是不會懂的,那麼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我們知道,遊戲可以給孩子帶來樂趣,也可以通過遊戲教會孩子生活中的一些道理。同樣的,有些也可以讓孩子不怕輸。
家長可以找兩種相同的、簡單的、短時間內能拼好的拼圖,然後和孩子比賽誰先拼好,第一個拼好的要給最後一個拼好的臉上用水彩筆畫一筆。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不要“故意”輸給孩子,這種無知的溺愛只會導致孩子在與別人相處的過程總想着贏別人一回,所以家長要拼盡全力,而孩子也會更加用心。比賽到了最後,家長臉上可能只有一筆或者兩筆彩筆痕跡,孩子臉上可能已經被畫花了,雖然孩子失敗了很多次,但是當孩子看到自己搞笑的模樣時,負面情緒也會被壓下去,從而樂得哈哈大笑。
在孩子存在“輸不起”心理的時候,父母的做法尤為關鍵。就像之前我們提到的,在孩子失敗的時候,父母説“只差一點”或者“我們沒輸”,只會讓孩子產生逃避心理,從而不願意承認自己輸了,這種心理是不利於孩子成長的。
想要引導孩子順利度過“輸不起”的心理過渡期,家長要學會三種方式,分別是:教孩子認識自己的不足、化好勝心為動力、給孩子時間成長。
人往往無法意識到自己的不足,所以才有古人“每日三省吾身”的哲理名言,孩子沒辦法反省自己,即使反省了也不知道自己短處在哪裏,而父母則是“旁觀者清”,再加上閲歷比孩子多太多,所以往往一眼就能知道孩子哪裏出了錯。
當孩子失敗之後,家長要幫助孩子自我反省,告訴孩子哪裏沒有做好,並且引導孩子如何改善自己的短處。比如説孩子字寫的不好看,老師往往表揚同桌的字寫的好看,卻不表揚自己,這會讓孩子心裏不平衡。在瞭解這點之後,家長可以每天監督或者陪伴孩子練字,讓孩子逐漸彌補自己的短處。
化好勝心為動力,其實與上一點也有相通。有些孩子好勝心雖然強,但是太懶,明知道別人比自己厲害,在輸了之後大哭大鬧,哭完之後卻不知道提升自己能力,在下一次又輸,然後又哭又鬧,又不提升自己能力。這樣的孩子只會無止境的惡性循環,心理上也會逐漸變得惰性,因為逐漸習慣失敗,慢慢就會表現的不以為然:失敗就失敗唄、考不好就考不好唄、不參加就不參加唄……這樣孩子會逐漸磨滅好勝心,變得“佛系”,而這種佛系會毀了孩子的未來,以後工作也會渾渾噩噩、得過且過。
最後一點,給孩子時間自己成長,其實就是讓孩子“他人意識”逐漸完善,有些孩子雖然表現的“輸不起”,但是隨着年齡的成長,逐漸瞭解到自己和別人的差距,從而慢慢會接受事實。
當孩子表現輸不起的時候,家長不要責備孩子,也不要用負面情緒映射孩子,輸不起並不代表孩子真正怕輸。孩子將來到底是怕輸還是不服輸,和家長的引導也有密不可分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