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走固定路線、只吃醬油拌飯……他不是強迫,而是孤獨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劉通 通訊員 趙珊珊

“我家孩子上幼兒園了,但是經常獨自一個人玩。有時候自己看螞蟻、蝸牛,都能看上半個小時,我越來越發現,他跟別的孩子不一樣。”孩子不願意和同齡人交往,沉浸在自己的空間,很多家長會認為是性格內向,與周圍人關係熟絡自然就好了;即便性格不再變化,也不過是比一般人“更老實”而已。然而,導致孩子一直封閉在自我世界的,卻可能是“孤獨症”。

孤獨症是一種神經發育性障礙,核心的症狀和表現為持續存在的、多場合的社會交往和互動缺陷、言語和非言語溝通困難、刻板重複的行為和興趣。每一個孤獨症兒童就像星星一樣,在自己的世界獨自閃爍,因此也被稱作“星星的孩子”。

《中國自閉症教育康復行業發展狀況報告》顯示,近年來孤獨症發病率逐年上升,中國孤獨症發病率已達0.7%,有超過1000萬的孤獨症人羣。

只走固定路線、只吃醬油拌飯……他不是強迫,而是孤獨

沉浸在自我世界

與外部世界始終有“一牆之隔”

與同齡的小朋友始終玩不到一塊,總是默默地一個人在角落裏拍打身體,吃飯只吃醬油拌飯……兩年前,琳琳(化名)還只被認為性格內向、不合羣,媽媽陳女士也覺得,長大一些自然就好了。直到去年,一直不能夠與家人正常交流的琳琳終於引起了一家人的重視。經過專家診斷,琳琳為孤獨症譜系障礙。

“孤獨症兒童會普遍表現出社交障礙與刻板的行為模式和興趣愛好。在與他人交流和互動時,他們不會有直接的眼神接觸,面部表情、手勢等非言語性交流能力也不足,很難發展和維持好人際關係。” 山東省精神衞生中心兒童青少年心理行為科主任劉金同介紹,“刻板行為主要表現為重複的軀體運動,比如反覆拍打自己身體,重複擺放玩具或翻轉物體,要求走相同的路線或每天吃同樣的食物等固定不變的行為模式,如果強迫他們改變則會痛苦不已。”

每一個“星星兒”,與外部世界彷彿有一堵單向透明的牆,家人可以觀察到他的一舉一動,自己卻看不到世界的精彩紛呈。

早期發現與介入十分必要

“貴人語遲”多是易碎的泡沫

貴人語遲、大器晚成……這些承載着美好期冀的詞語,往往會導致星星的孩子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孤獨症兒童早期表現發育一般較慢,説話、走路、情感聯繫的建立、語言表達能力等均較同齡人落後。

“臨牀來看,雖然存在‘貴人語遲’的寶寶,但非常少。”山東省精神衞生中心兒童青少年心理行為科副主任楊楹提醒,如果家長對於孩子的教養方式沒有不妥之處,但孩子的言語表達能力及生長髮育與同齡孩子明顯不同,就要警惕孤獨症的可能。“3歲前是語言發育的關鍵期,當家長意識到寶寶‘金口難開’時,一定要帶寶寶進行檢查,明確原因,儘早干預治療,越早效果越好。”

目前,孤獨症的病因沒有明確,早發現、早干預是最佳應對方法,並且越早介入,對孤獨症兒童的干預也越見成效。楊楹介紹:“目前孤獨症干預更多是通過康復訓練達到改善的效果,康復訓練也被一致認為是治療孤獨症最科學、最可靠的方法。”

面對孤獨症兒童,除功能訓練、藥物等治療手段干預外,父母的教育方式至關重要。父母應將孩子看作有特殊需要的兒童,從教養孩子的過程中獲得力量和樂趣。對於一個患有孤獨症的孩子來説,父母給予的尊重、愛和陪伴更有力量。

被偷走的兩年

病急也不能亂投醫

“我們要是能夠早點認清孤獨症,帶孩子在專業機構康復,就算他不能和別的孩子交流,至少能認得我們。”今年6月,婷婷(化名)將迎來自己6歲的生日,像她這個年齡的孩子,很多已經準備上小學,她卻只能依靠媽媽,每天重複着幾個簡單的動作。

早期介入治療,對孤獨症兒童身心發育的重要性早已成為業內共識,但在家長羣體中,對孤獨症的誤解仍然佔據不容忽視的位置。婷婷的媽媽在女兒確診孤獨症後,以為是自己對孩子的關心不夠,為此還放棄了工作,整天陪在孩子左右,卻不曾帶孩子到專業機構接受系統的康復訓練。

“發現孩子有孤獨症的表現,有的家長會認為知識一般的發育晚,可以等等看;也有家長認為是交流關心不夠,多關心照顧就會好;還有家長會認為是缺乏營養,補充營養就會好起來……”劉金同介紹,這些都是家長對孤獨症的誤解與偏見。據瞭解,在接診的孤獨症患兒裏,有七成左右是輕度孤獨症,如果能夠通過及時系統治療,加上家長的配合,這羣孩子可以擁有不一樣的人生。

看過太多“星星兒”

希望家庭與社會多些耐心

分不清基礎的“你”“我”“他”等人稱代詞;發脾氣時尖聲大叫;日復一日地重複某一樣行為;與父母朝夕相處卻喊不出爸爸媽媽……看過了太多“星星”家庭,知道了太多“星星”故事,每一位孤獨症醫生的內心,都被鍛鍊得更為強大。

“對這些‘來自星星的孩子’需要有極度的愛心和耐心,一個簡單的詞語通常要反覆地演示和教練,難免有時候感到比較消耗,但是看到他們哪怕一點點的進步,尤其是看到孩子家長欣喜的面容,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楊楹説,“通過多年的經驗積累,以及專業知識的豐富和提升,每位醫生的內心就像豐饒的大地,有源源不斷的能量,滋養着這些花期延時的花朵。和這些孩子在一起,我們一點都不孤獨。”

相關鏈接:

“雨人”不宜過度神話

很多特殊能力並無用武之地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當某一方面能力停滯不前,其它能力或許會有意向不到的發展。在電影《雨人》中,孤獨症哥哥雷蒙具有超凡的記憶力與計算能力。“高功能孤獨症人士,智力損傷不是很明顯,部分患者在某些方面還可能存在比一般人更強的能力,如超強的記憶力、計算力、繪畫能力等。”劉金同也提醒,“不能説他們是天才,因為孤獨症患者整體能力存在缺陷,很多特殊能力沒有用武之地,其新聞價值往往大於實用價值。”

比起高功能孤獨症兒童,劉金同認為應該將更多注意力放在典型孤獨症患者身上。已經14歲的青青(化名),如今只會簡單地説出“爸爸”“媽媽”“奶奶”等詞語,基本沒有社交能力,對疼痛、温度等感覺也比一般人麻木,不知痛癢,不清冷暖。“每天都要最少一個人全程看着他,因為他感覺不到疼,水熱水涼一時半會也感覺不出來。”媽媽李女士説,“如果不專門盯着,他會把手一直泡在熱水裏面,快起泡了也不拿出來。”

劉金同表示,典型孤獨症往往存在明顯智力損害,比起“雨人”們,這類患兒數量更多,也更需要關注。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448 字。

轉載請註明: 只走固定路線、只吃醬油拌飯……他不是強迫,而是孤獨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