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本是孩子們最期待的節日,但不知不覺間,卻演變成了孩子的一場“面試”——認親戚、show才藝、明明不樂意也要謙讓客氣……
家長要求孩子在親友面前表現出來的「客氣有禮」,雖然攢足了「面子」,但有可能會「傷」了孩子。
這4種「中國式禮貌」,該改一改了。
強迫問好
“跟阿姨打招呼了嗎/快説‘你好’呀!”
“哎,這孩子,真沒禮貌!”
向認識的人打招呼,是基本的禮儀,見到親友,家長總是第一時間提醒孩子打招呼。
但問題是,你所熟識的親友,對孩子來説,可能只是見得不多,或壓根沒見過的「陌生人」。如果孩子不説話或表現出不樂意,也不該指責他「沒禮貌」。
純真無邪的孩子們可不會因為被告知“這是叔叔”“喊爺爺”,就自發地與誰親近。相反,越是強迫他和他眼裏的「陌生人」親近,他們就會越不安、越抗拒。
想要培養大方得體的孩子,需要的是逐步的引導和肯定哦。
一點建議:
強迫表演
“來,快給大家唱首歌吧。”
“怎麼這麼大了還害羞啊?沒出息!”
唱歌、背唐詩、認字、背單詞~總之,孩子學了什麼,過年都有可能被要求「表演」。
甚至連已經上學的“大寶寶”,也會遭遇七大姑八大姨的“友善”鼓勵:“你不是英語特好嗎?給我們現場翻譯一下唄。”
雖然很多時候,我們只是希望創造一些當眾表演的機會,藉此培養寶寶的自信和膽量。
但在指責孩子之前,我們不妨也想想,我們失望、遺憾、甚至生氣的,到底是寶寶沒能走出“小天地”大方、勇敢起來,還是自己面子上掛不住呢?
再説了,這個事情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呢~
一點建議:
① 尊重孩子,給寶寶説“不”的權利,比如“我覺得寶寶表演是完全沒問題的,但如果你不想,我們就不表演。”
②如果寶寶實在不願意,我們也可以這樣説:“沒關係,那我們下次準備得再好一點再表演!”
強行謙虛
“你們家姑娘英語真不錯。”
“哪裏哪裏,她數學就學不好,笨得很。”
很多家長,聽到別人誇自己的孩子,表面上謙虛着「哪裏哪裏」,其實心裏早已樂得不能自已。
其實,坦然接受別人的讚賞,並不是一種無禮的表現。但如果每每有人誇讚孩子,你都第一時間「否認」,甚至常拿「別人家的孩子」來“碾壓”自己的孩子,“你看XXX多聽話,多有禮貌”“XXX的女兒只比你大幾個月,看她識的字比你多多了”,只會傷害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再説了,羣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有時候謙虛過了頭,對方心裏也免不了有點不舒服的哦。
一點建議:
與其“強行謙虛”,不如坦然接受,真誠感激,既給孩子正向的激勵,也用行動告訴他受到誇獎的正確應對方式。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成長軌跡,少比較,多鼓勵,關注他自身的發展。
強迫謙讓
“把玩具送給弟弟怎麼啦?你可是哥哥!”
我們常説“主權不容侵犯”,但為什麼寶寶的“主權”總得不到尊重呢?孩子們發生爭搶,寄希望於家長的時候,家長們往往一句話就打消了孩子的期望:
“搶什麼搶?你是哥哥!”
“你還小,還不會玩,送給姐姐有什麼關係?”
有時候順手還會給孩子貼上「沒禮貌」、「不懂謙讓」的標籤。
但是「謙讓」的前提是孩子自發的行為,不應出自強迫。而一頭“小獸”什麼時候才會願意和別人分享他的食物呢?答案是:吃飽喝足的時候。
若希望孩子能夠謙讓有禮,尊重他人意願,爸爸媽媽們就得首先用愛與尊重“餵飽”孩子。
一點建議:
①“愛”分享不如“善”分享,對不合理或違背孩子意願的要求,要給孩子敢於説“不”的權利;
② 培養孩子的物權意識,物權意識越強,對自己的東西會越具有安全感,孩子明白了分享並不會改變東西的歸屬,自然更願意分享。
③ 別讓孩子「被強迫謙讓」,也別讓孩子「強迫他人謙讓」。比如:孩子在舅舅家看中了小表哥的玩具,舅舅可能會禮貌地表示“喜歡就拿走”,但這顯然是「強迫小表哥做出謙讓」了,你應該讓孩子明白“玩具是小表哥的,來別人家做客不能帶走,喜歡的話,改天媽媽再買給你”。
禮貌本是好事,但為什麼這些「中國式禮貌」會讓人這麼不適呢?
主要的原因是「強」——勉強,強行,強迫。勉強而為,孩子必然是牴觸的,自尊也容易受挫,最重要的是,孩子和家長之間的安全感也很容易被消磨、動搖。
除了以上4種,在育兒路上,你還經歷過哪些「中國式禮貌」?歡迎在文末留言,和我們説説你的故事哦~
本文為美贊臣中國首發,歡迎轉載。